③粗細一致
楷書作品書寫時,要粗細一致。粗細在於筆,提則細,按則粗。粗細的變化要根據字的形體結構而變化。一般要求,筆劃少者宜粗,筆劃多者宜細,這樣才能突出楷書端莊穩重、平整一致的特點。
筆
我國書法中所使用的筆是中國特有的圓錐形毛筆,為了把字寫得符合要求,如何充分發揮毛筆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根據中國毛筆製作的原料、性質、形式的不同,可分為多種。
(1)按性質分類依性質的不同,毛筆可分為硬毫、軟毫和兼毫三種。
①硬毫筆。硬毫筆往往用狼毫、豬鬃、兔毫等獸毛製成,狼毫、兔毫(紫毫)最為常見。硬毫筆富有彈性,尖利挺勁,出線挺拔剛健,適合寫小字。
②軟毫筆。軟毫筆主要用羊毫、兔毫、雞毫等製成,以羊毫最常見。軟毫筆柔軟、肥碩,含水量大,落筆飽滿,適合寫大字。
③兼毫筆。這種筆中間用狼毫、紫毫之類的硬毫,周圍用羊毫,彈性介乎硬毫與軟毫之間,所以它軟硬兼備。如有五紫五羊、七紫三羊、三紫七羊等,適合各種書體的表現。
(2)按大小分類毛筆除了有大楷、中楷、小楷的分別外,依書寫的對象,還有寫對聯用的大對筆、寫條幅用的屏筆、寫匾額用的大鬥筆等不同。
在選購毛筆時,應以筆毛順而有光澤,筆尖內外整齊,筆身渾圓飽滿者為佳。如將筆浸入水中,然後取出在手指上畫圈,若筆身旋轉自如,筆鋒挺直如初者為好筆。在筆杆方麵,直而較重者,書寫時易中正、沉穩。寫大字宜用大筆,表現出“大行不護細謹”之氣概;寫小字宜用小筆,表現出“一筆不苟”之精神,因此大、中、小楷至少各備一支。
墨
墨是用煙料加膠製成,呈長條狀,使用時再在硯台裏加水研成液狀。依製作的原料一般可將墨分為三種。
(1)鬆煙墨用鬆炱和膠製成,色暗重而無光,缺少膠質,容易溶於水,價格便宜,適合粗用。
(2)油煙墨以桐油、豬油煉煙和膠製成,烏黑發亮,膠質較重,質地細致,濃淡變化細膩豐富,適合書法、繪畫創作。
(3)漆煙以漆燒製而成,墨黑如漆,為墨中最黑者。適合書法、繪畫創作。
好的墨,質地細致,色澤光潔,膠質不重,墨身著水後,四邊平正而不變形,研磨時不會嗝吱作聲。凡色灰而有氣孔,浸水後四邊膨脹者,即非好墨。不過,現代人多以墨汁取代磨墨寫字,各地生產的書畫墨汁,如北京的中華墨汁、一得閣墨汁、上海的曹書功墨汁等,質量較好,效果與好墨不相上下,可用於書法創作,且用時方便省時。但平時練習時可用普通墨汁即可。
紙
在紙發明之前,漢字被契刻於甲骨上,銘鑄於青銅器上,書寫於竹簡、木牘、帛書上。過去,長期流傳著東漢蔡倫造紙的說法(見《後漢書·蔡倫傳》)。一九三三年,新疆羅布淖爾發現了一張4×10厘米的變質白紙,其年代在西漢宣帝黃龍元年。但因是孤證,未曾引起對蔡倫造紙說的修正。一九五七年五月,西安灞橋又出土了米黃色的西漢紙碎片,其年代當不晚於漢武帝。一九七三至一九七四年,甘肅肩水金關出土了兩張西漢麻紙,其中一張為白色,另一張暗黃色,現代的考古發現確證了我國在西漢時期就有一定水準的造紙術。
西漢雖然已經有了麻紙,但產量還不大,質量還有待提高,所以作為實用書寫材料,尚不能代替簡牘帛書。迄今也尚未看到西漢的字紙。根據文獻記載,東漢蔡倫在元興元年(105)造出一批佳紙獻給朝廷後,“自是天下莫不從用焉”。這應是較大範圍用紙書寫的開始。本世紀以來,在內蒙、新疆、甘肅等地,曾經先後發現了東漢字紙殘片。
到了隋唐五代,中國的造紙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並傳播到日本、阿拉伯、印度。這一時期的造紙原料,除麻類外,擴大到楮皮、桑皮、藤皮、瑞香皮、木芙蓉皮以及竹類。產地和品種也日益增多。據《唐六典》卷二十李林甫注,全國各地進貢的紙有益州黃白麻紙,杭州、婺州、衢州、越州細黃狀紙,均州大模紙,宣州、衢州案紙、次紙,蒲州細薄白紙。又《國史補》卷下載“紙則有越之剡藤、苔箋、蜀之麻麵、屑末、滑石、金花、長麻、魚子、韶之竹箋,蒲之白蒲重抄,臨川之滑薄”。大規模的生產使紙成本降低,用途增廣。據《唐會要》卷三十五載,大中三年(849),集賢書院在一年之內“計用小麻紙一萬一千七百七張”。同時由於加工技術的進步和社會需要,還出現了一些特殊品種紙。如唐代出現了用砑光、拖漿、填粉、加蠟、拖膠礬等方法製成的“熟紙”。還有黃紙、加蠟黃紙(硬黃)、白蠟紙、粉臘箋紙、灑金銀紙、冷金紙等名貴品種,以及著名的桃紅小幅詩箋——薛濤箋被文人騷客傳誦一時。五代南唐後主李煜,令造“澄心堂紙”供宮中禦用。宋詩人梅堯臣曾詠澄心堂紙“滑如春冰密如繭”,“一幅百金曾不疑。”可知其製作之妙,價值之高。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馳名中外的宣紙,在唐代開始嶄露頭角。唐張彥遠《曆代名畫記》卷二載:“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古時好榻畫,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筆蹤”。宣紙以產地安徽宣城得名,主要原料是青檀樹皮。宋末元初,造紙工人曹大三遷到安徽涇縣西鄉小嶺,利用當地盛產青檀,泉水潔淨的自然條件,安居造紙,世代為業。雖然在晉唐時的主要書畫用紙還是麻紙。如今見西晉陸機《平複帖》和唐杜牧《張好好詩》。但宣紙以優良品質和長久的壽命,終於奠定了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在明清時,宣紙已作為宮廷及官府公文用紙和高級書畫用紙,至今盛譽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