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縱向字距較大,橫向排列緊密。這種講法在整體上感覺是一排排的,上下整齊,字多向左右伸展,多波磔,由於字形長短不一,橫向串連似波浪起伏,富於韻律。書寫時要注意字與字之間點畫避就。這種講法是隸書中最常見的一種,它的特點是疏朗而秀麗。
②橫豎行均勻排列,疏密有變化。通常見於字跡較大和體勢方正的漢碑中,如《張遷碑》,這種講法給人一種氣象森嚴,寬博渾厚的感覺。字的結構不太多波磔,字距鬆動,布局整齊美觀。由於它橫豎成行,字形又因地製宜,結構自然,疏密相稱,富有變化,無遲滯呆板之弊。
③縱向排列,橫無列。常在摩崖畫像、石題記和漢碑的碑陰、碑側見到。這需要書寫者具有較深的基礎才能達到,主要是在全篇講法、墨法上下功夫。忌安排做作,重感情表達。
(2)布局要求
①量紙定字,重在平整
一般來講,隸書大多比較整齊,字形大致相等,分布要求規整。書寫之前可根據內容字數,計算好地位,或用另紙打格襯在創作紙之下;或直接用創作紙折格。如果書寫行距緊、字距鬆的格式,一般應以略帶長方形格為宜。如果書寫行距相等的形式,則可用正方形或略扁方形的格子。古隸字形有大小參差變化,采用有行無列的講法形式,因此,隻需襯直行格或折直行格即可。
②脈絡分明,內含生機
隸書的行列大體上是由幾條平行的線條組成的,而這些線條是由隸書穩重、均衡和特點平整的字形造成的。為了避免這些機械呆板的幾條直線破壞整體布局,因此,字與字上下左右不必非常齊平,而要使這些線條自然,略有起伏,從平整中顯出不平整來,這樣的講法布局才美觀大方,富有節奏感。
③四麵留白,呼應中心
四麵留白幾乎是各種書體講法布局的共同要求,但隸書有其特殊的地方,四麵的留自必須與中心布局形式相適應,排列較為疏朗的布局,四麵留白要略多些;排列茂密的布局,四麵留白相對地要少些,以求得通篇布局的統一和諧。
草書
一般說法,草書有講草、今草、狂草三種。也有的把行草列入,即為四種。其中以講草為最早。
“簡化”和“草化”是漢字字體發展的基本傾向之一。論其原因,一般認為是為了便捷、急就。如東漢趙壹《非草書》所謂“蓋秦之末,刑峻網密,官書煩冗,戰攻並作,軍書交馳,羽檄紛飛,故為隸草,趨急速耳。”這裏所談到的“隸草”,當是講草的前身,如“秦簡”中較潦草的一類。至於草書產生的時間,曆代眾說紛紜,需要具體分析。許慎《說文解字·敘》“漢興有草書”的說法,極近趙壹的“秦末”說,或指西漢簡書之較潦草的一類。張懷瓘瑤認為始於戰國,乃指行文起稿的草篆。宋張拭所謂“筆劄以來便有之”,則又指漢字產生以來,就有一種潦草的寫法,都不是指我們所說的草書字體。
作為最早的草書字體——講草的形成,從已見有講草法度的漢簡來看,當在西漢後期。到東漢講帝時,講草已極為成熟,並出現了著名的講草書家杜度及稍後的崔瑗,並一直流行到晉代。講草的特點,是相當一部分偏旁部首或局部結構不僅講符化,而且統一化。寫法嚴謹,一字萬同,又字字獨立,不相連綿。波磔鮮明,深具隸意,故有“解散隸體而粗書之”的說法。
傳世的代表作品有後人臨摹皇象之寫本《急就講》,一般評論,以宋克的寫本為最好。此外,還有索靖的《月儀》、《出師頌》等帖。
“今草”是在講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雖有張芝創今草之說,但無可靠的書跡流傳,所以米芾、黃伯思等都本歐陽詢所謂“張芝草聖,皇象八絕,並是講草,西晉皆然”,主張王羲之和王洽變講草為今草的說法。從出土的漢簡來看,應當說由講草到今革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漢末張芝時期已經開始了這種演變。張芝當時是擅長講草的大家,專攻草書,有“池水盡墨”之說,因而能“轉精其巧”,漸開今草之風,是可能的。到了東晉,今草就已非常成熟。從現存可信的墨跡——西晉陸機的《平複帖》,也可以看出這個演變的痕跡。
今草與講草不同的地方,是去掉了有隸意特征的“隼尾波”,加強了“使轉”,並進一步草符化。晉唐以來,著名的今草書家及代表作品有王羲之的《十七帖》,智永的《千字文》,孫過庭的《書譜》等,都可用作初學草書的範本。
“狂草”是在今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最為放縱的書體,不但行筆較今草更為流暢、奔放,且點畫結構也更為簡化,用筆縱橫馳騁,極為迅疾、自由、並加強了字與字之間的連綿,便於抒發豪放的情懷。一般把唐代張旭、懷素作為狂草派的代表,書史上有“顛張狂素”之稱。
草書的格式布局
(1)講法格式
草書的講法格式與行書基本上相似,但字距和行距的變化比之行書,變化更大。因而草書的講法格式比之行書更加自由活潑;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溶進了作者的個性、氣質、修養等因素。在點畫的長短、疏密,字形的大小、正側,都帶有很強的隨意性。但這種隨意性並不等於隨意想象,雜亂無講,而是作者藝術手法高度嫻熟的表現。由於草書的講法格式與行書的講法格式基本一致,考慮到篇幅的關係,這裏就不再重複了,而主要結合布局就草書的字距和行距的特點作一些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