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講法的幅式
正像量體裁衣一樣,講法的安排離不開具體的幅式。不同的幅式,要有相應的講法。隻有因地製宜,整體才和諧統一、生動自然,講法才符合人們的審美理想。
那麼傳統的幅式有哪幾種呢?
中堂。在整張宣紙上作書或繪畫,寫好繪就後裝裱成軸子,張掛在客堂中間,左右往往輔以對聯,故稱中堂。中堂常見的有四尺、五尺、六尺等;也有小於四尺的三尺小中堂;超出六尺的,如八尺、丈二、丈六等則稱大堂。如把中堂裱成鏡片,裝在紅木鏡框內,則叫“掛屏”。中堂的寬度為長度之半,呈長方形狀。中堂的形製源來於古代的高碑大碣,氣度恢宏,形式莊重,有崇高美。
條幅。條幅為整張宣紙的對開,狹長條,故又有“單條”、“長條”之稱。條幅有三尺、四尺、五尺、六尺等不等。裝裱成軸的條幅,統稱為“立軸”。條幅的形製狹長,由上而下,有一種縱勢美。
橫披。橫披又稱橫幅,其尺寸基本與條幅相同,隻是一橫一豎罷了。但大多數橫披不是狹長條,而是長方形。如果把橫披書刻後張掛在門前簷下,當作匾額用的,則又叫“橫額”。橫額多為齋館名,字大而少;橫披多為詩文,字小而多。故一般橫額較寬,橫披較狹,略有不同。
屏條。以整張宣紙直裏對開的叫單條,凡四個、六個、八個單條合為一堂的,成為屏風式整體的稱為“屏條”。較小的屏條,又叫“琴條”;較矮的屏條,又叫“炕屏”。四屏條的字體可以是一種字體,也可以是楷草隸篆四種字體;可以出於一人之手,也可以出於四人之手,隻要格式一致就行。如果繪畫的話,四屏條可畫梅蘭竹菊四種植物,也可畫春夏秋冬四季景色。
冊頁。冊頁大小不等,如以四尺宣紙而論,有八開、十二開、十六開等,小的也有二十四開的。可以八幅成一冊,也可以十幅、十六幅成一冊。冊頁原是古代蝴蝶裝書籍的一張冊頁,故名。橫向冊頁稱“橫冊”,豎向冊頁稱“豎冊”。冊頁的長與寬之比,頗符合西方的“黃金律”,形式很美。
鬥方。鬥方為一尺左右見方的小品,形似手帕,實為一種冊頁的衍變,故也有人稱為“方冊”。方冊形製小巧玲瓏,優雅娟美,尤宜於女性題詩。
楹聯。一般稱對聯,由兩條同樣大小的單條相對組成。左右地位對稱,詞意對仗,常分掛在中堂畫的兩旁,右邊為上聯,左邊為下聯。分貼在大門上的叫“門聯”,新春貼的叫“春聯”,祝壽用的叫“壽聯”,賀婚用的叫“婚聯”,哀悼用的叫“挽聯”。用木板複製成的對聯叫“硬對”;做成瓦形相對掛在廳堂兩柱上的對聯叫“楹聯”,也叫抱柱對。
手卷。是一種不高但很長的橫長幅,故又稱“長卷”。由於過於橫長,不便張掛,隻能用手展卷欣賞,故稱“手卷”。一般手卷外麵有“簽”,卷內前有“引首”,後有“跋”。
扇麵。扇麵的形製有兩種,一為折扇(便扇)式,一為紈扇(團扇)式。折扇式成輻射狀,上大下小;紈扇式如滿月形,圓圓的,也有圓中帶方。由於扇麵的形製是弧形的,由宛轉的曲線組成,因此,形式要比上述幾種直線方形優美動人。
5.講法的貫氣
書法藝術雖是靜止的造型藝術,但如同音樂和舞蹈,是在一定的時間內,按照一定的序列和程式,通過一定的手段,一口氣完成的。因此,氣脈是否貫通是關係到書藝作品是否具有飛揚的神采、生動的氣韻的一個主要原因。
為此,書藝特別強調貫氣。不論行草,還是篆隸,在講法上最忌上下不通氣、前後不連貫。上下不通氣,便成了單獨的死字;前後不連貫,便成了呆板的死行。死字死行,無氣韻、無神采,也就失去了藝術的魅力。
朱和羹《臨池心解》說:“作書貴一氣貫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應,打疊一片,方為盡善盡美。即此推之,數字、數行、數十行,總在精神團結,神不外散。”這段話告訴我們:作書要貫氣。一字及數字,一行至數行,都要“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應”,方才盡善盡美。貫氣的好處是“精神團結,神不外散”。
姚孟起《字學憶參》也說:“欲知後筆起,意在前筆止,明此則筆筆呼應,字字接貫,前後左右,一氣相生。”一氣相生的貫氣來自於用筆,那麼怎樣用筆才能貫氣呢?“欲知後筆起,意在前筆止。”問題在於前後筆的收筆和落筆,前後筆交代清楚了,收筆才能引起下麵的落筆,落筆才能承接上麵的收筆,那麼就會“筆筆呼應,字字接貫”,於是“前後左右,一氣相生”了。
戈守智《漢溪書法通解》則說:“以上管下者為‘管”以前領後者為‘領”蓋由一筆而至全字,由一字以至通篇也。故日一字有一字之起止,朝揖顧盼;一行有一行之首尾,承上接下。”由“一筆而至全字、由一字以至通篇”,都有起有結,相管相領,講法自然就貫氣了。要得筋脈相連,首尾相應,關鍵在於上下筆。上下筆承接了,就會筆筆意不斷、字字意相連、行行意照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