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毛筆書法學習與欣賞(6)(3 / 3)

書法的講法美,表現在整幅作品的統一和諧的整體美上。布白的法則首先要強調均衡,若不均衡,就會由視覺上的重心偏離而造成心理上的重心偏離,自然不美;其次要注意反複,有規則有變化的反複,不僅形式整齊清楚,而且具有節奏感;再者要講究韻律,韻律是一條流動的生命線,能使作品氣韻生動起來,引人入勝。另外還要重視對稱,如果對聯不對稱的話,也就失去了對聯獨有的對稱美。所以,均衡、反複、韻律、對稱為講法的四條基本法則。

3.講法的要素

一幅完整的書法作品都是由正文、款識、印記這三部分組成的。這三者不能缺一,否則講法就不完整。因此,如果說用筆、結體、布白是書藝三要素的話,那麼不妨稱正文、款識、印記為講法的三要素了。

講法的三要素,毫無疑問應以正文為主。它是一出戲的主角,舉足輕重;它是一幢房的主梁,關鍵所在;它是一個人的主腦,起決定作用。因此,在講法中占有顯要和突出的地位,謀篇布白時必須認真對待,精心安排。正文要突出,占有的篇幅就大,它要求在所處的畫麵上,天地要整齊,行間要透氣,筋脈要相連,首尾要呼應,總之要充分表現。然而,紅花還需綠葉扶持,這樣才能相映成趣、完美無缺。所以正文固然重要,應全力以赴,但署款、鈐印也不能因次要而掉以輕心。所署的款識、所鈐的印記如果恰到好處,不僅可以彌補正文之不足,而且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從而使作品神采煥發。款識、印記如果處理不當,往往如同壯士斷了手臂、美人瞎了眼睛,大煞風景,結果使作品黯然失色。總之,署款、鈐印是否得當,將直接影響到作品通篇的藝術效果和質量。

署款的“款”最初是為應付實用而產生的,它告訴別人這是誰寫的,其中帶有文責自負的意思,所以叫“款識”。不過,原來的款識是指古代鑄刻在鍾鼎彝器上的文字,後來才被用於書畫上,專門題寫年月、地名、姓名等。因這款是書者題寫上去的,高雅一點稱“署款”,通俗一點叫“落款”。隨著書畫藝術的發展,署款不僅僅是一種標識,而且能平衡畫麵,起到錦上添花的襯托作用。它成了書畫藝術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因此,越來越受到書畫家的重視。

書法署款,就內容來說,包括姓名、年月、籍貫、地點、作者自己作詩撰文的題名,或注明正文來曆或繼正文而發的感慨、議論的跋語。在形式上,署款有單款和雙款之分,又有長款和窮款之別。單款即單署作者的姓名字號和年月日期;雙款則有上下款,而且大都分行寫,故名。上款是受書人的名字,並冠以稱呼,如“某某屬書”、“某某方家正腕”、“某某先生清鑒”、“某某兄留念”等等。

如果受書者是新婚燕爾,那麼則書上新郎和新娘兩人的名字,而且兩人的名字要並立,以示平等。下款一般是作者的姓名字號、年月日期,如“丙寅春某某書”,或“丁卯新春書於北京、某某”;如果署款的空白不多,那麼年月省去也行。長款的款語較長、字數多,其內容不是注明正文的來曆、含義,就是繼正文而發的感慨、議論;窮款則是單署作者的姓名或字號,而其他是什麼都不寫的。款的長短多少,與其說是內容文字的需要,不如說是構圖形式的安排。一般說,留白的空地大,款可題長些,短了畫麵虛;留白的空地小,款應署短些,長了超出範圍。總之,要見機行事,考慮畫麵的整體美。

書法署款的字體應後於正文的字體。如書法作品的正文是甲骨文、鍾鼎文之類的古文字,署款以楷書隸書為宜。用楷書隸書署款寫釋文,使通篇有一種寧靜莊重的意味,古雅得很。如果正文是古文字,署款用狂草,由於靜與動相差太大,就顯得不太協調。又如正文是楷書,署款可以用行書,行書原是楷書的流動寫法,變化中求統一,通篇就比較和諧。如果正文是草書,署款絕不可用篆書或隸書,否則將給人的感覺是主次顛倒、不倫不類。因為一則篆隸比草書早;二則篆隸詳靜,草書飛動,既然正文是草書,署款也應草書,那就自然、融洽。

另外,關於款識的字徑,一般應小於正文的字。如果款字與正文的字一樣大小,那就主次不分;如果款字大於正文字,那就本末倒置。署款的字雖然要小於正文的字,但為了求得整幅作品的和諧統一,除榜書和楹聯這些大字外,一般的作品,不宜換筆署款。

同時,署款還得注意位置。如果正文末行空白多,款識不妨直接署於其下,但需要有意空出一兩字的地方,然後再署款。要求正文是正文,款識是款識,其間保持一定的距離,講法分明。當然也不能空得太多,太多了會使正文與款識遊離開來,行氣就鬆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