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毛筆書法學習與欣賞(1)(2 / 3)

宋代帖學盛行,《淳化閣帖》等又叫法帖,以昭模仿、效法之義。當時的理論研究也多仿效前代,薑夔的《續書譜》、朱長文的《續書斷》,都是在唐人《書譜》《書斷》的基礎上續寫的。所續內容不出用墨、用筆、方圓、位置、疏密等技法問題。宋人的書論比唐人更重視技法,因此,書法的名稱日益普及,越叫越響。郭紹虞先生說,其時道學盛行,一般人格外看重這個“道”字,不敢隨便亂用,認為天下之理隻有宋儒講的一套才是大道,書法屬於雕蟲小技,不能忝列大道,於是“書道”之名遂被廢棄,在宋代的書學著作中一般都稱為書法。

元明兩代,書法界複古風氣甚囂塵上,與之呼應,理論研究也以二王及初唐的名家作品為對象,深入分析它們的點畫、結構和講法,技巧成了研究者最關心的問題,有關著作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執握上有把筆八法、運筆八法,點畫上有永字八法,結體上有李淳的四十六法、高鬆的七十二法等等,條分縷析,結果,“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七竅開而混沌死,道的精神喪失殆盡,書道的稱呼徹底被書法所取代,一直延續至今。

書法藝術涵蘊

情感藝術

中國書法是通過漢字書寫來表現情感意象的藝術。根據這個定義,從書寫對象上考慮,漢字有各種不同的字體,古往今來,其正體共有甲骨文、金文、篆書、分書和楷書五種形態。因為正體字書寫起來費時耗神,所以除了重要文獻等需要長久保存的東西之外,平時應用一般都寫得比較潦草,如杜佑《通典·五十五》記載:“晉博士孫毓議曰:‘今藏於廟,裂土樹藩;為冊告廟,篆書竹冊,執冊以祝,訖藏於廟……四時享祀祝文,事訖不藏,故但禮稱祝文,尺一白簡,隸書而已。’然則事大者用策,篆書;事小者用木,隸書(當時人稱隸書為篆書的草體),殆為通例。”這段文字記載了正草並存、因事而用的曆史事實。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字體的範圍,除了上述五種正體之外,還有與它們相應的五種草體,甲骨文和金文由於年代久遠,它們的草體資料湮沒無聞,我們不得而知,而篆書的草體叫隸書,出土作品有戰國、秦和西漢早期的簡牘帛書。分書的草體根據潦草程度,區分為隸書和講草,作品主要有出土的兩漢簡牘帛書和名家法書刻本。楷書的草體比較發達,根據不同的潦草程度,區分為行書、行草、草書和狂草幾種類型。

根據書法的定義,從書寫的情感意象上考慮,任何一種字體,其點畫和結構經過不同處理,都可表現出不同的境界,寫出不同的風格,猶如少數樂音,根據各種和聲、節奏和旋律的變化,能夠譜出無數樂曲一樣。某種風格經受住時間的汰選,被曆代學書者奉為楷模,成為一種流派以後,就可名之為書體。所謂的鍾(繇)、王(羲之、獻之)、顏(真卿)、柳(公權)、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等等,都屬於書體。

南北朝時王情的《古今文字》列為三十六體,唐代韋續加到《五十六種書體》,呂宋傑的《書經》多至百體,後人因此號稱中華百書體,其實,從理論上說,不同的字體經過不同處理以後所產生的書體,因時而異,因人而異,何止百種!

哲學藝術

唐代草書家、書論家孫過庭,早在1300年前就對那些“手迷揮運之理”的“俗吏”們棒喝道:“豈知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哉!”(《書譜序》)這“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20個字,是中國書法的無上真諦。即是中國書法的本質。上半句,“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講的是書道:

“情動形言”,典出《詩序》。《詩序》說:“詩者,誌之所之也。在心為誌,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書道者,筆歌墨舞,也屬於“舞蹈”一類。所謂“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包括書道在內。“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怎麼“動”的?《樂記》解釋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這種原始的“物感說”,是可貴的,符合現實主義精神。

在中國美學史上,第一次提出“風騷之意”這個概念的,是初唐的“不遇人”孫過庭。他要求書家,作書也要“取會風騷之意”,換言之,就是“取會佳境”(《書譜序》)。“佳境”即“風騷之意”也就是楚漢大寫的佳境,為當時“輕瑣”的“俗吏”和“懼真”的“葉公”所不解的。

這“聖賢發憤”,“發憤抒情”,實在是“風騷之意”的最好說明。這就是中國藝術的基調。

所謂書道也要“取會風騷之意”,就是說,要像作詩一樣作書。這裏,講到了藝術方法。其要點為:

第一,表現自然但不是摹仿自然。中國寫意藝術對現實的反映,並不要求客觀的逼真性。而主要在於,它是“情動形言”,“感於物而動”。

在中國藝術看來,書,也和詩一樣,是感物而動,緣事而發,是源於現實社會的,摒棄一切美學上的虛妄,把中國藝術根植於現實基礎之上。但這又不同於西方所謂現實主義。

第二,對自然的表現,對現實的反映,要達到中國抒情詩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