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酒經(5)(3 / 3)

②飲酒時必須遵循天、地、鬼(祖先)、神,長、幼等順序,比方長者沒有飲,幼者不能先飲。

③不可無節製地飲,必須遵守數量的規定,最多不超過“三爵”,即“禮以三爵而油油以退”(《禮記·玉藻》)。

④每次飲酒,都有監督的人,監督必須按禮行事。

違反了以上這些做法,就是違禮。這些做法,都貫穿了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等級觀念。製定這些禮的目的,本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與普通的平民百姓關係不大。《禮記·曲禮上》中說:“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在當時的統治者心目中,“庶人”是無足輕重的,這本是時代的必然。

隨著社會的進步,這些禮被廢止,被淘汰,也是合情合理必然的事。但其中有些具體的做法,不僅被保留下來,且成為傳統沿習至今,如祭祀時的飲用酒,節日中的飲用酒,婚嫁、生喪時的飲用酒,迎賓送客、出師祝捷等等方麵的飲用酒,我們將在後麵的講節中,陸續作一些介紹。還有一些流傳久遠的酒俗,我們不好歸類,但影響很深,至今仍可見到,不妨在此選幾項說說。

飲酒的環境

中國人飲酒,很講究環境的選擇,即或是極端嗜酒的人,也很少見到手提酒瓶走到哪裏喝到哪裏的現象。由於人們的地位不同、心理不同、物質條件不同,對飲酒環境的選擇,差異很大。例如身為帝王的夏桀、商紂,喜在豪華的玉砌“瑤台”上飲酒,還要在台前掘池盛酒,堆糟為山,懸肉成林,觀三千人俯身就池而飲。漢武帝也搞過這種耗費驚人的飲宴。隋煬帝役使了數萬人建了座叫“迷樓”的高樓,經常在上麵飲酒作樂。他還喜歡在船上飲酒,並有妓女乘坐和陪臣飲宴的船同行。類似的例子很多,我們不再多舉。由於這種奢糜荒淫的作法遭到世人的唾罵,大概後來如果有帝王想搞,也不能不顧忌三分。

帝王吸取民脂民膏砌台築樓飲酒作樂,固然不可取,但在高的地方飲酒,也確有它的好處:一是高處相對比較清靜,幹擾少;二是飲酒往往周身發熱,而高處空氣流通好,比較涼爽;三是眼界開闊,望月觀日,欣賞風光,自然優於平地。所以曆代賣酒的場所,不少都修建成樓。古籍中記載的較著名的酒樓如魏時期的“青樓”;南北朝時的“明月樓”;唐代的“紅樓”;宋代的官、私酒樓更是舉不勝舉;明代僅太祖登基不久,在南京就建了10座酒樓;直到本世紀,酒樓更是遍及全國。要說明的是,後世有的雖名為“酒樓”,但並非“樓”,因為“酒樓”一詞逐漸變得與“酒店”“酒館”等同義,都是指賣酒、食的場所。

在高樓飲酒雖有可取之處,但飲酒者必需有一定的財力,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因此在山丘飲酒,觀賞大自然的風光,受到更多的人的青睞,尤其是文人雅士。假使那地方不僅有山、還有水,山青水秀,林壑石泉,更是理想的飲酒環境。古代文人在這樣的環境中飲酒,歌頌祖國河山之壯美,抒發胸中勃興之豪情,感故園之淪落,哀生民之多艱難,留下了大量詩詞文講,他們之中許多人選擇山椒水畔飲酒,其誌並不在酒,正如宋代文人歐陽修所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記》)在有山、水的環境中飲酒,當然很好,但找不到山、水時,荒村、古寺、郊野,也都是古人常去的地方,較之大雅之堂、繁華之肆,更受到文人雅士的歡迎。

明代人吳彬在《酒政之則》中提到“飲地”,認為“花下、竹林、高閣、畫舫、幽館、曲石間、平疇、荷亭”,都是理想的飲酒場所,無疑因為它們高、靜、幽、美。

今天,在風光明媚、遠離喧囂鬧市的地方飲酒,仍是相當多的中國人的選擇,其心理狀態無疑受到了傳統的影響。

時間的選擇

我們在這裏說的時間,包括四季和晝夜。在這方麵,商、周時比較重視,他們不是什麼時候想喝就喝,這些我們已在前麵作過簡要的介紹。春秋戰國以後,人們越來越不講究這一套了,想喝就喝,無論春、夏、秋、冬,也不管是晝是夜,甚至通宵達旦,日以繼夜。例如春秋時代的齊景公“縱酒,七日七夜不止”;戰國時代的齊威王,“好為淫樂長夜之飲”;還有“五日五夜不廢酒”的,打地洞鑽進去“無複晝夜”飲酒的……直到清代,幾乎各朝都可以找到醉生夢死的典型。這樣的酗酒者,身為帝王因之亡國,本是屬臣貽誤大事,所以一直受到世人的譴責,即或是在春秋時代,也被斥為“淫樂”,既然飲酒“無複晝夜”,就更不考慮春秋四季了,故而中國的傳統酒德中一直反對“夜飲”。今天如果有人飲酒不要講通宵達旦,即可經常是半三更,喝得醉醺醺地,也會受到人們的鄙視和非議。

人們反對“夜飲”,主要是反對毫無節製地酗酒,不是說花前月下就不能酌幾杯。《酒政之則》中關於“飲候”,就提到“春郊、花時、春秋、新綠、雨霽、積雪、新月、晚涼”,還說:“春飲宜庭,夏飲宜郊,秋飲宜舟,冬飲宜室,夜飲宜月。”明代文人袁宏道在《觴政》中也說到,“醉花宜晝,襲其光也。醉雪宜夜,消其潔也……醉樓宜暑,資其清也。醉水宜秋,泛其爽也。一雲:‘醉月宜樓,醉暑宜舟’”。擇好時可以獲得更多的樂趣。

飲酒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