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酒經(4)(3 / 3)

①葡萄酒:

紅葡萄酒應在飲用前約1小時即開蓋,以增添酒席的生氣,白葡萄酒可在飲用時開瓶。

②香檳酒:

香檳酒在開瓶前應預先冷卻,並將瓶外壁的水珠擦幹後,左手用幹淨的餐巾握瓶頸,用右手解開鐵絲扣,並用餐巾包住塞子把瓶子轉動幾下,瓶塞即可衝出。迅速擦淨瓶口,待酒液快湧出時,緩慢地倒入香檳杯中。

③啤酒:

開啤酒瓶蓋時,應特別注意安全。國內目前有些啤酒廠所用的啤酒瓶質量較差,例如瓶壁厚薄不勻、舊瓶重複使用次數過多,以及酒內二氧化碳含量超標等,使得啤酒瓶爆炸的事件屢見不鮮。同時,這也與一部分啤酒飲用者缺乏必要的安全常識有關,有的人將啤酒置於溫度較高處,甚至烈日下,使酒溫升高致瓶內壓力增大而爆炸;有的人將啤酒強烈振蕩而爆炸;有的人開瓶不用開瓶器,而將瓶底在大腿上不斷碰擊使瓶內壓力增大而把瓶蓋頂開,可想而知這是很危險的、無知的做法。還有的人幹脆用自己的牙將瓶蓋咬開,或者用筷子或水果刀之類作為開瓶的用具。

(6)倒酒有方

應講究倒酒的程序、倒法及杯中的酒量。

①倒酒的程序:

若用軟木塞封口的酒,在開瓶後,主人則應先在自己的杯中倒一點點,品嚐一下是否有壞軟木味,如果口味欠純正,應另換一瓶。倒酒時,先首席客人後其他賓客。通常按順時針方向,在每位客人的右側逐一倒酒,最後給自己倒酒。

②倒酒的方法:

注意將商標向著客人,不要把瓶口對著客人。如果倒汽酒,可用右手持杯略斜,將酒沿杯內壁緩緩倒入,以免酒中的二氧化碳迅速散逸。倒完一杯酒後,應將瓶口迅速轉半圈,並向上傾斜,以免瓶口的酒滴至杯外。

③倒酒的量:

白蘭地隻需倒至1/3杯或更少些;紅葡萄酒倒至大半杯即可,例如評酒時有“大半試樣”之說,是指酒倒至2/3杯為宜。我國習俗中有“茶七酒八”的說法,也是針對茶杯、酒杯中的茶或酒應倒至何等程度而言的。

(7)配菜有別

許多美食家在這方麵很在研究,已探索到一些規律。當然,飲用者也不必照搬,可按自己的習慣和條件,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創造出各種新的配合。

①基本原則

國外有些飲用者無論是在飲用釀造酒或飲用蒸餾酒時,都是不以菜肴等食品佐酒的;我們也有些飲用者在飲用啤酒時是“清飲”的,甚至連酒杯也不用,直接飲用整瓶啤酒,俗稱“吹嗽叭”。也有的人在衣袋裏裝有一小瓶白酒,在他自己認為需要和適當的時候就喝上一口;還有個別人在喝白酒時以鹹菜相佐,甚至用2枚鎮痛片來佐酒,如前所述,這不但不符合營養要求,而且對身體有一定的危險性。因此在飲用白酒時,應以營養較豐富的食品佐酒,即使是獨飲,則也可以花生米、炸小黃魚,甚至茴香豆、五香豆腐幹或炒雞蛋等相佐為好。

佐酒的菜肴,應注意如下五點:

第一,菜的色、香、味、格與酒的色、香、味、格要盡可能諧調。例如色澤淺的菜與色澤淺的酒相配,法國通常提倡海鮮、雞肉等白肉與白幹葡萄酒相配,紅幹葡萄酒與牛肉等紅肉相配;而更重要的是這樣菜與酒可相得益彰,喝白葡萄酒時吃海鮮,可突出白幹葡萄酒的風味,並更能使飲用者領略海鮮的獨特味道,白幹葡萄酒所含較多的酸,有去腥、開胃的功能。在吃了一口牛肉後,再喝一口紅幹葡萄酒,可使飲用者在品嚐牛肉特有的香味之後,由紅幹葡萄酒加以融合、稀釋,酒中單寧的澀味能除去口腔中濃鬱的牛肉味,並增強了紅幹葡萄酒固有的作用;接著再吃牛肉時,可增進飲用者對牛肉香味的感受。因此。有人認為這是巧妙的組合。此外,一般鹹食應選用幹型或半幹型酒類;湯類及整雞、整鴨等菜肴不宜佐飲;凡是鹹、酸、苦、辣、麻、怪味突出的食品,最好也不用以佐飲,辣食也隻宜配飲強香型酒類;甜食應配甜型酒類;柑桔類及巧克力應該說與葡萄酒無緣,但國內也有人用白酒製“酒心巧克力”的。通常,香檳酒、起泡酒及桃紅(玫瑰紅)葡萄酒,則可配任何菜肴,且在就餐的全過程中,均可隨時飲用香檳酒,這也是香檳酒為最廣泛的飲用者所接受的魅力所在之一。

第二,菜肴應具有恰當的營養價值,有益於人體健康。一般不宜以含高動物脂肪的食品佐酒,但如我國民間常用的鹽水豆、胡豆及花生等,雖含有較多的植物油,但為不飽和脂肪酸酯,不同於動物脂肪,而且含有極豐富的蛋白質等成分,例如花生就含有較豐富的維生素E,故用以佐酒的做法還是可取的。用以佐酒的食品也應因酒而異,白酒等蒸餾酒與釀造酒相比,其營養價值可謂很低,故所配的菜肴等的營養素就要求全一些,含量也應多一些,如雞、鴨、排骨、瘦肉等均可。但這些菜肴都屬於酸性食物,為保持體內酸堿平衡,應吃些蔬菜、水果等堿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