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這些人一來,他就擺開酒席,請他們喝酒,一直喝到酒醉離去為止,他們沒有機會向曹參勸說。
曹參的後園緊靠官吏的宿舍,住在宿舍裏的官吏們整日飲酒,並伴以歌唱和叫喊,鬧得不亦樂乎。曹參的隨從官對此十分惱火,卻又無可奈何。
有一次,隨從官請曹參到後園遊玩,好讓他聽到官吏們的醉歌,加以處置。可是曹參聽了,不但不加以製止,反而叫手下也擺開宴席,痛飲歌呼,和官吏們相應和。
曹參終日酒醉,不理朝政的行為使惠帝也大為不滿。
有一天,惠帝對曹參的兒子曹窋說:“你私下問問你的父親:‘高帝剛剛去世,我又很年輕,你作為相國,整天飲酒,如何能憂慮國家大事呢?’”曹窋回家後對父親說了,哪知曹參一怒之下,打了曹窋二百大板,並且說:“趕快進宮侍奉皇帝去,天下大事不是你應當說的。”
事後惠帝責備曹參:“你為什麼要打曹窋?那是我讓他勸說你的。”曹參慌忙脫帽謝罪說:“請陛下考慮一下,關於聖明英武,陛下能比得上高帝嗎?”惠帝說:“我怎麼敢和先帝相比呀!”曹參又說:“陛下看我的才能及得上蕭何嗎?”惠帝說:“你好像不及他。”曹參說:“講得好!高帝和蕭何平定了天下,製定了明確的法令,隻要我們遵循這些法令去做就行了,這不是很好嗎?”惠帝說:“說得對。”
後來文學家楊雄說:“蕭也規,曹也隨。”“蕭規曹隨”的成語,就是從這個典故中來的。
司馬遷在《曹相國世家》一文的最後評語是:相國曹參的戰功之所以如此之多,是因為他和淮陰侯韓信在一起。韓信死後,封賞列侯的,隻有曹參。曹參擔任相國,主張清靜無為,這合乎道家的學說。百姓脫離了秦朝的酷政以後,很想能休養生息,曹參的主張正好迎合老百姓的需要,所以天下人都稱頌讚美他。
由此可見,曹參自己飲酒,也讓別人飲酒,其真正目的,是為了實現他的“清靜無為”的主張,讓老百姓過一段太平日子,這在當時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中品
酒癡
中上品當指“酒癡”。此輩人沉湎於酒而迷失性靈,沉淪自戕,達到癡迷的地步。
——王績——
王績,山西省祁縣人,是隋唐之際的文學家。
王績,性格放達,不喜俗禮。凡鄉下舉辦的婚喪喜事,他都不參加。隋煬帝大業年間,推薦人才時,他授秘書省正字。因為不喜歡在朝廷做官,所以要求做六合縣丞。任職時,他嗜酒不幹事,因此被彈劾解職。他歎息說:“到處是羅網,還是回家安心。”於是回到家鄉河渚問。他有田十六頃,奴婢數人,他和家人種糧食釀酒,還養家畜、采草藥,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有個叫於光的,也是個隱士,他沒有妻子,在北渚造了一座房屋,住了30年。他自力更生,不依賴人家。王績喜歡他的真誠,就把家搬過去,和他住在一起。於光是個啞巴,不會交談,他們在一起對酌時,默默無言,但心情十分暢快。
王績除了喝酒,就讀書。他把《周易》、《老子》、《莊子》等書,放在床頭閱讀,其他的書很少看。
他曾經遊曆過北山東皋,自稱是“東皋子”。他騎著牛四處遊蕩,遇有酒店,就逗留數天。
高祖武德初,他待詔門下省。當地的官吏,每天給他三升酒喝。有人問他:“待詔有什麼樂趣呢?”他說:“有好酒可以作伴啊!”侍中陳叔達知道了,就每天給他一鬥酒喝。時人都稱他為“鬥酒學士”。
當時名流李淳風讚他是“酒家南董”。王績家居東南麵有塊磐石,他就用石建立了杜康祠,時常拜祭,尊為老師。他寫有《醉鄉記》。因他飲酒五鬥而不醉,又寫就《五鬥先生傳》。
有人請他喝酒,他不分貴賤,都去赴席。有個刺史叫杜之鬆,是他的老朋友,請他去講禮法。他謝絕說:“我不能在尊府裏談糟粕,而放棄醇醪啊!”他把禮法視為糟粕,把醇酒作為愛好,王績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蘇舜欽——
蘇舜欽,是北宋文學家。青年時即有文名,曾任大理評事,範仲淹薦為集賢校理、監進奏院。後受李定等誣陷,被捕入獄,旋削籍為民。他文筆犀利,思想敏捷,平時愛好喝酒,酒名和文名齊等。他酒後所寫的作品,飄逸狂放,特具風神。歐陽修評論說:“子美筆力豪雋,以超邁橫絕為奇。”
蘇舜欽性格豪放,酒量極大。他在外舅祁國公杜衍家裏讀書,每天要喝一鬥酒,卻不要酒菜。杜衍深以為疑,就派子弟秘密地察看他。隻聽得他高聲朗讀《漢書·張良傳》,讀到“良與客狙擊秦皇帝,誤中副車”一句時,他就拍著書桌歎惜道:“可惜呀,沒有擊中!”於是滿飲一大杯。讀到“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於留,此天以臣授陛下’”一句時,又拍案說:“君臣相遇,其難如此!”說完,又喝了一大杯酒。杜衍知道後,就大笑說:“有這樣的下酒菜,喝一鬥酒實在是不多啊!”於是蘇舜欽的“漢書下酒”就傳為佳話了。
蘇舜欽不但海量,還和石延年等創立各種飲酒的方式,如鬼飲、囚飲、鱉飲、鶴飲等。
酒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