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酒經(2)(2 / 3)

張旭嗜酒成性,而且往往在醉後書寫,草體字也寫得盡善盡美,這是事實。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說:“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筆如雲煙。”

“三杯”是指喝酒,並非實指“喝了三杯酒”。“脫帽”句,是描繪他在書寫時的狂態。“揮毫”句是形容他的草體字之精妙。

張旭死後,大家都很懷念他。如杜甫入蜀後,見張旭的遺墨,傷感萬分,寫了一首《殿中楊監見示張旭草書圖》,詩中曰:“斯人已雲亡,草聖秘難得。及茲煩見示,滿目一淒惻。”高適在《醉後贈張旭》一詩中說:“興來書自聖,醉後語猶顛。”李頎在《贈張旭》一詩中說:“露頂據胡床,長叫三五聲。興來酒素壁,揮筆如流星。”可見大家對張旭的敬愛之深。

酒賢

上下品謂“酒賢”、“酒董”輩。

孔子雲:“唯酒無量不及亂。”這應當是酒賢的規範。喜飲有節,雖偶至醉亦不越度,談吐舉止中節合規,猶然儒雅紳士、謙謙君子風度。此謂有“酒德”,是深得酒中三味——“酒中趣”者。東坡居士、公安袁中郎(1568~1610)輩雖“不勝杯杓而長夜興勃勃者”,當屬此類。蘇舜欽(1008~1048)“少慷慨有大誌”,“在蘇州買水石作滄浪亭,益讀書,時發憤懣於歌詩,其體豪放,往往驚人。善草書,每酣酒落筆,爭為人所傳。”其實許多酒人也都精於品灑,而作為酒人的標準,則更重在酒事的修養和風度。

——蘇軾——

蘇軾出生於一個飲酒世家,祖父、父親均嗜酒,而他則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對人說:“我每天要飲酒作樂,倘若沒有酒喝,就會疾病纏身。”

他愛酒、飲酒、造酒、讚酒,在他的詩、詞、賦、散文中,都仿佛飄散著美酒的芳香。如“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與莫同年雨中飲湖上》),“醉醒醒醉,憑君會滋味,濃斟琥珀香浮蟻”(《醉落魄·詠醉》),“酒勿嫌濁,人當取醉”(《濁醪有妙理賦》)等等。

蘇軾雖然好飲酒,但酒量並不大。他自己說:“我飲酒終日,不超過五杯。天下不能飲酒的,不在我的下麵。我喜歡欣賞別人飲酒,看到別人舉起酒杯,慢慢地喝,我的心胸就廣闊無比,似乎也嚐到了酒醉的味道。這種味道比飲者本人還強烈。我閑居時,每天都有客人來,客人來了,就得設酒招待。天下好飲酒的,也不在我的上麵,常說人生最快樂的是身無病,心無憂。我確實能做到。”(《書東皋子傳後》)蘇軾在《東坡誌林》裏還說:“吾兄子明飲酒不過三蕉葉(形似蕉葉的淺酒杯),吾少時,望見酒盞而醉,今亦能三蕉葉矣。”

與中國的大多數文人一樣,蘇軾的飲酒,也往往是借酒澆愁,以酒來自我解脫。

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禦史台官吏皇甫遵,奉命從汴京趕到湖州衙門,當場逮捕蘇軾。罪名是蘇軾的一些詩文“譏諷朝廷”、“指斥皇上”。就這樣,蘇軾在監獄裏被關押了130天,這就是聞名於世的“烏台詩案”。後幸得張方平、範鎮等人營救,才釋放出獄,貶職於黃州。到了黃州後,他心如止水,把貴賤、毀譽、得失,乃至生死都置之度外。他在黃州所寫的詩詞中,差不多都有一個“酒”字,這說明在曠達的外衣下,仍掩蓋了他借酒澆愁的苦悶心情。最有代表性的是《前赤壁賦》。賦中寫他與客人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在船上,他們一麵飲酒,一麵歌唱,一麵欣賞江上的美景,似乎十分歡樂。繼而寫客人吹簫,其聲淒厲,氣氛陡然從樂轉悲。再接寫對曆史人物的懷念,抒發了對人生短促渺小的感歎。最後寫主人的勸慰,闡發了“變”與“不變”的哲理。於是客人轉悲為喜,一起暢飲酣睡,直到天明。在賦中,蘇軾企圖以曠達來擺脫對現實的苦悶,但實際上是擺脫不了的。這和陶淵明、歐陽修、李白等人,以酒解愁,寄情山水的心態完全一樣。

蘇軾不僅會喝酒,而且會釀酒。有人稱他為“釀酒專家”。他在黃州釀蜜酒,用少量蜂蜜摻以蒸麵,發酵,以米和米飯為主料做成米酒。在定州釀過鬆酒,這種酒甜中帶點苦味。在廣東惠州,釀過桂酒,用生薑、肉桂做配料釀成,這種酒,溫中利肝,輕身健骨,養神發色,常服可延年益壽。蘇軾稱這種酒是天神的甘露。

在海南釀“真一酒”。“真一酒”是上等好酒,用白麵、糯米、清水三物釀成,呈玉色,酒性溫和,飲之可解渴而不易醉,與王附馬所釀的“碧玉香”完全一樣。蘇軾特為此酒寫過《真一酒歌》和《真一酒詩》,說此酒是“天造之藥”,特點是“和麵莊”。所以取名為“真一”是因為作者“自釀”、“自取”,與詩中的“人間真一東坡老”相合。

——曹參——

曹參是西漢著名的賢相,在隨劉邦南征北戰中,屢立戰功,功勳卓著。漢初封為平陽侯,蕭何死後,調到朝中為丞相,主管國政。

曹參嗜酒成性到無以複加的程度。他白天飲酒,夜晚飲酒,常常喝得酩酊大醉。那些公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賓客看見他日日飲酒,不理政事,很為焦慮,都想來勸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