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所舉均為民國時的價格。若拿今天情況來說,本文開頭提及的“澤材”琴和“中和”琴的售價,恐並不算高,且數年後也極有盤升的可能。
六、玩鍾藏表
提起鍾表,許多人都以為這是外國人的發明。其實不然。曆史早已證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創造鍾表的國家。今天人們保存和玩賞的鍾表,也不全是國外的舶來品。
大約在殷商時代,我國已經有了用以測量日影長度的儀器一圭表。春秋以後,又有了測定真太陽時的日晷。此外,還有一種利用液體的流量計算時間的“刻漏”,其曆史可能更早些。我國最早的機械鍾出現在漢代,它的發明權應屬東漢時的科學家張衡。《晉書》記載:“至順帝時,張衡又製渾儀,以漏水轉之於殿上室內,星中出沒與天相應,因其關捩,又轉瑞萁莢於階下,隨月虛盈,依曆關落。”順帝時約為2世紀初。張衡發明的這種水運渾儀,當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儀和計時儀相結合的綜合儀器。到了唐代,一行和尚(俗名張遂)、梁令瓚等人發明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巨型天文鍾一一水運渾天儀,成為擒縱機構的創始人。宋代科學家蘇頌發明的天球儀,有150多個機件,內裝有近似現代鍾表的錨式擒縱機構,能報時打鍾。1278年,元代郭守敬製作專門計時的機械鍾。
1360年,詹希元創製的以砂為動力的“五輪砂漏”,不僅能自行鳴鍾擊鼓,還以指針和字盤指示時間,其傳動的輪子也已接近現代的機械鍾裝置。國外機械鍾是14世紀開始發展的,擒縱結構也是14世紀才開始掌握,比我國晚了7個多世紀。可以說,鍾表之祖,當屬中華。
17世紀以後,國外的資產階級革命取得了勝利。科學技術受到重視。在較短的時間裏,鍾表製造業也得到了發展,出現了發條、擺、遊絲,采用擺輪一遊絲作調速器;並且出現了工字輪式擒縱器、自由錨式擒縱器,導致發明了手表。後來又發明了上弦、撥針機構。至18、19世紀,手表製造已普遍運用機械化生產,達到一個新水平。
就在這個期間,即17—19世紀初,我國的鍾表製造技術也在日趨完備,並未停滯不前。清朝中葉已有專門從事鍾表製造的作坊,當時的鍾表手工業者已能造出多種式樣的自鳴鍾、擺鍾、問鍾、音樂鍾等,表盤也由原來的一針、二針,發展到三針、四針,以計日、時、分、秒。北京故宮交泰殿有一座我國現存最大的座鍾,高約6米,鍾後有樓梯,供上弦與拔鍾時使用。這隻大座鍾就是我國自己製造的,齒輪零件明星地有中國土法錘、旅痕跡。機件雖然又重又大,但走起來十分準確,逢時逢刻打點,聲音宏亮。1910年墨西哥慶祝獨立100周年,清政府派特使前往,攜帶4隻銅製鍾表作為禮品,也都是中國自己製造的。
中國人玩鍾表始於清朝的皇室貴族。雍正、乾隆等幾代皇帝都對鍾表有濃厚的興趣。如雍正四年(1726年)五月六日,太監杜壽交來西洋日晷一件,呈之於雍正皇帝,雍正敕令:“照此日晷做一件,其做法、花紋俱照此樣,不必刻西洋字,刻漢字。”(見楊乃濟《雍正喜好之物》)乾隆皇帝對那些造型奇特、又能表演節目的鍾表更是喜愛備至,曾多次下令,讓宮廷做鍾處製造各種鍾表。王公臣下的家中也多陳設鍾表。小說《紅樓夢》中就多次提到賈府陳設的鍾表。
清人喜愛鍾表,大都不考慮鍾表的計時功能和實用價值,而主要是獵奇、玩賞,或顯示主人的高貴、富有。有些人玩鍾表,是因為它們新穎、精美,並能同樂器一般發出美妙動人的音樂。所玩鍾表,既有國外的輸人品,也有本國自行製造的精品。乾隆年間,我國廣州和蘇州都製造鍾表,並經常向宮廷進獻。皇宮內設有做鍾處,專為大內製造各式鍾表。外國鍾表主要來自歐洲,以英國、法國製造的最多,也有瑞士、德國、美國等國製造的,不少是作為禮品進貢至宮內的,多數則是通過廣州海關購買的。
隨著清王朝的倒台,各種各樣珍貴鍾表已不再為皇室貴族和官吏富豪所獨有。近代以來,鍾表已開始進入普通家庭,成為一種生活器物。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以及民間對舊式鍾表的大量擁有,為國內的鍾表玩好者提供了契機。古今中外,各式鍾表,五花八門,種類繁多,玩鍾藏表者雖也有求全者,但多數還是有側重。從大的方麵講,鍾表,就包括鍾和表兩大類。有人以鍾為主,有人以表為主。
鍾,不僅包括現代的機械時鍾,還包括中國古代打更報時、祭祀祈禱用的青銅鍾或鐵製鍾。大津的龔望先生就收藏幾隻小型的青銅古鍾,其中一隻還雕有花紋和銘文。上海的王安堅先生有一隻名謂“四百天”的德國座鍾。這隻扭轉擺式玻璃鍾上足發條後,能夠走上一年零一個多月,與現代一年換一節電池的電子石英鍾相比,它在走動的時間方麵還是處於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