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收藏指南(16)(2 / 3)

一張古琴往往伴隨著主人的一生,主人以琴抒情,將自己的思緒化作一種獨特的言語散向雲空:一張琴甚至聯著主人的悲歡離和、酸甜苦辣,牽動著主人乃至幾代人的心。聶鑫森先生《收藏世界的誘惑》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沈陽音樂學院教授顧梅羹有一張名為“飛瀑連珠”的古琴,為稀世珍品。他用這張琴演奏古曲《流水》、《憶故人》,古雅渾厚,清音遏雲繞梁,動人心魂。此琴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獻王朱權親製。琴的外觀奇拙雅致,琴麵塗漆,色彩灰暗,上麵散布一排排細密的“斷紋”。明亡後,此琴被遼寧遼陽文士李拙庵在江南做官時購得。占琴在李家收藏了142年之後,又為湖南長沙壽田陸長森所得。琴的最後收藏者便是顧氏一家。陸長森僅收藏二十幾年後,恰好顧梅羹的祖父顧少庚在長沙宦居,購買了這張琴,經過顧梅羹父親之手,再傳給了他。

1938年長沙有一場震驚國內外的“文夕大火”。梅先生帶著一家老小和這張琴逃出長沙,城內的房屋和其他財產化為灰燼,隻有這張古琴有幸保存下來。梅先生於苦悶之中彈奏一曲,不禁涕淚縱橫。此後,這張琴一直和顧先生朝夕相處,伴隨他,迎來了抗戰的勝利,又迎來了新中國的成立。他用這張琴讚頌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和新生活帶給他的歡悅。但不幸的是,“文革”來臨了,顧先生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占琴及全部珍貴琴譜被抄走,鎖在區革委會保管室,蒙塵達十餘年。顧先生身處逆境,心係古琴,希望有朝一日與它相逢,重彈一曲。粉碎“四人幫”後,顧先生平反昭雪,古琴終於又回到他手中。撫琴追昔,他熱淚盈眶,欣喜若狂。“飛瀑連珠”在顧梅羹手中得而複失,失而複得,維係了顧先生一生的榮辱悲歡。這張古琴幾乎貫穿了顧先生生命的全過程,失而悲,複而喜,此中的人生體驗何其多姿多彩!

古琴的人文價值很早就被鑒藏家所認識,並在宋代已躋身於文玩收藏品之列。《洞天清祿集》、《長物誌》、《格占要論》、《考檠餘事》、《古玩指南》等宋代至民國年間的古玩典籍均將古琴作為一個收藏專項,對其品位、製做和鑒別加以介紹和評析。民國時期,北京琉璃廠海主郵還有一專售占琴的古玩店,名“蕉葉山房”。該店主人非常喜愛古琴,並有所研究,以往的古琴收藏家都托他代為購買,時間長了,喜好古琴者與他都很熟悉。店主人見的實物多,鑒別真偽的眼力高,也增加了該店的聲譽,故流傳於社會的名琴大多出自“蕉葉山房”。古琴能夠保存流傳,“蕉葉山房”的主人功不可沒。

鑒別古琴除了看它的材質和製作之外,主要是看其曆史是否長久,而曆史的長久則主要是以“斷紋”為依據。斷紋是琴因年長日久漆麵斷裂而出現的細密紋路。行家認為,琴的曆史沒有幾百年是不會出現斷紋的。斷紋顯著的有龜紋、梅花紋、蛇腹紋和羊毛紋四種。龜紋如龜背的花紋,規律有致,此為古琴斷紋的最上品。梅花紋,其紋如梅花頭,此琴紋也很難得。蛇腹紋,其紋橫貫琴麵,彼此相距一寸到二寸,節節相似,如蛇的腹下花紋。羊毛紋,又稱細紋,紋如毛發,大多分布在古琴的兩側,雖千百成條也均勻分明,帶有這四種花紋的古琴,多為宋以前之物。偽製古琴亦在斷紋上做手腳。據說舊時作偽者常用信州薄連紙,先漆一遍,再加灰紙,使其有斷紋,或於冬日用猛火烘琴,使之極熱後,用雪塊激裂,或用小刀刻畫斷裂。如此泡製的“古琴”,其斷紋也有逼真的,但琴的漆色與舊琴差別很大。古琴上的漆傳至今日,漆色烏黑無光澤,漆的材質與木的材質凝結為一體,而偽製古琴,其漆色無法掩蔽,仔細一看即可分辨。

由於古琴自身具有深厚的人文積澱,其精品早就價格不菲。民國年間趙汝珍在《古玩指南》中提到,唐代的琴,有時還可遇到。這是因為在中國過去社會心理中都認為,琴是名貴的東西,或視為神聖之器,所以古琴在流傳過程中大家都很愛護它,珍惜它,決不會有意地損壞它,這就是今天還能見到千年以上之物的原因。唐代以前的古琴,其斷紋之美妙佳麗,好像出自鬼斧神工,見到的人無不喜愛,故唐代一般的占琴非於元不能購得,而同期的有曆史背景或巧匠所製精品,其價則在萬元以上。趙汝珍還在書中記述了他當時的親見親聞。他說,去年天津某名琴收藏家用2.5萬元從山西亢家買到一張漢代琴,大家都認為要價太高了,隻有購買者自己很覺滿意,所以這個價錢肯定有它的道理。現在北京市麵上的古琴價錢,有斷紋者,每張都在千元以上,沒有斷紋的也要四五百元,而且琴弦的價值也在增高,真正的冰弦從前不過賣四五十元一套,今天貴的要二三百元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