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慶元寶:楷書,旋讀,背郭無文或月紋,廣穿小字的罕見。西夏錢中皇建,光定屬常見品,但小字皇建亦少見。篆書光定元寶為孤品。
西夏錢的特點是錢文有西夏文和漢文兩種,均為方孔圓郭年號錢,除元德重寶外,西夏無折二以上的大錢。
(四)金代貨幣的主要品種與特征
金代錢幣種類較遼錢少,隻有正隆、大定、泰和、崇寧、至寧、貞祐幾種錢,正隆,大定存世較多。
正隆元寶:有大小錢,麵文楷書,旋讀,小平直徑2.4厘米,重3.8克。大錢直徑3.3厘米,重4.5克。文字精美。五筆正隆,甚為少見。五筆正隆是“正”字末筆左向出頭者。
大定通寶:製作很精美。錢文瘦金體,直讀,背郭無文或星月。小平錢直徑2.4厘米,重3.2克。折二直徑3.3厘米,折十直徑4.1—5.2厘米。還有大定通寶紀年錢,背有申、酉字,酉字在穿下者中有二橫,稱二橫酉,如誤鑄在穿上,極少見。又有色自如銀色的,分小平及寬緣兩種,傳世甚少。大定通寶大錢存世稀少,有的是後鑄的。大定,正隆都有鐵錢,其存世數量較銅錢少。
泰和通寶和大定通寶是金錢中的代表,講宗以善瘦金體聞名,所鑄的泰和通寶楷書錢文猶有宣、政餘風。泰和通寶小平錢直徑2.4厘米,重3.6克。折二直徑2.7厘米,折三直徑3.2厘米。小平錢存世很少。泰和通寶偽品,翻鑄的多,一般做成熟坑黑漆古顏色,惟肉質不及真品細密,外緣及穿內無自然磨損痕跡,其它均與真品同,幾可亂真。
泰和重寶當十錢:麵文為黨懷英所寫的玉筋篆,直讀,常見品。分窄、寬郭二品,背無文或合背雖常見,但頗為世人所珍愛。
崇寧通寶:有小平,折二楷書直讀錢。折五篆書旋讀的元寶錢,是以精美著稱的珍罕錢。有偽錢,是以真錢作模,翻鑄了若幹偽品,其特征是字口之內不甚清晰。
至寧元寶,小平楷書直讀,楷書與崇寧通寶相似。折五楷書旋讀,以精美著稱的珍罕錢。
貞祐通寶小平,折二楷書直讀,也是以精美著稱的珍罕錢,偽品極多。
由金朝控製的山東劉豫政權也曾鑄有阜昌錢,分元寶、通寶、重寶三品。元寶為小平對錢,麵文楷、隸、篆體旋讀。直徑2.6厘米,重3.4克。通寶為折二錢,直讀,直徑2.9厘米,重7.8克。重寶折三錢,直讀,直徑3.4厘米,重10.5克。製作很精良,存世均很少,有贗品,贗品中,折三型較多見,與真品一樣,錢文也分真篆體。如:真書阜昌的真品,錢文上橫劃與上一筆氣勢連貫,略帶勾形。贗品字體顯呆板。“重”字第三劃和第四劃持平,而不與第二劃連接。“寶”字“缶”和“貝”,亦與真品相異,“昌”字略顯左傾,穿孔銼磨明顯。
金朝還發行有紙鈔,也稱“交鈔”,有大小鈔之分,大鈔有1、2、3、5、10貫。小鈔為100、200、300、500、700文。七年為界更換,後改為無限期流通。使我國的紙幣製度趨於完備。交鈔的形製基本上仿自交子和錢引,有花紋圖案,發行機關,發鈔官員押字,編號,兌換,用印等等。後又發行貞祐寶券,貞祜通寶,興定寶泉,元興珍貨,元興重寶等數種大麵額紙幣,現僅有個別鈔版留存。
十、元代的貨幣及其特征
元代鑄錢量比前代要少的多,高潮在早中期的武宗時代及元末的至正時代,實行的是五等錢製。
(一)元代的銅幣:
元朝在未統一前,在蒙古汗國曾鑄這“大觀通寶”,與宋大觀不同的,錢文書體不是瘦金體,是米芾書寫,被稱為“米書大觀”,存世罕見。“大朝通寶”,楷書直讀,背郭無文,直徑2.3厘米,重3克。錢文仿宋大觀瘦金體,有銀的,版別很多,製作不甚精美,存世極少見。
中統元寶,錢文篆楷成對,背郭無文,直徑2.3厘米,重3.2克,製作精整,是元代第一個年號錢。存世極少。
至元通寶:漢楷書,蒙文二種。小平錢楷書直讀,折二錢為蒙文,蒙文在錢幣上俗稱八思巴文,上下左右讀,因為八思巴文是從左至右直行書寫的,與漢文書寫方向相反。蒙文鑄量少。
元貞通寶,元寶:通寶為楷書,直讀,背無文,直徑2.3厘米,重3.2克。折三直徑3.1厘米,重8.5克,為蒙文。元寶折二,有行書直讀,八思巴文二種,較少見。
大德通寶:楷書直讀,背無文,直徑2.4厘米,重3.5克。折三為八思巴文,少見。
至大通寶,元寶:小平,折二,楷書直讀,背無文,版別複雜,大字大樣的較少見。折二的存世也極為罕見。其它版別在元錢中存世數多的。
大元通寶:楷書,八思巴文當十錢,版別多,以漢文的大元通寶大小兩種為極罕見品。
至正錢種類繁多,有地支紀年錢,有紀年紀值錢,紀值紀重錢,權鈔錢。這幾種中又分若幹種。地支紀年錢,錢背蒙文紀年有寅、卯、辰、巳、午、戌、亥,麵文為仿瘦金體。製作整齊精美。背“寅”字最少。錢文字小的也稀少。紀年紀值錢,錢背各鑄有不同蒙、漢文兩種數字,如:背郭穿上八思巴文二為紀值,穿下二漢字。權鈔錢以銀兩紀值,錢文“至正之寶”,錢背上有一“吉”字,穿右為“權鈔”二字,穿左為“伍分”、“壹錢”、“壹錢伍分”、“貳錢伍分”、“伍錢”,是世界貨幣史上獨特的幣製,即用金屬貨幣來代替紙幣,與貨幣流通中以紙幣代表金屬幣的情況相反,此種錢屬珍貴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