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文五銖:綖環五銖,鑿截後的外部稱蜒環五銖,內部稱對文五銖,品種較多。西漢、東漢、兩晉五銖,甚至還有磨邊,剪邊後再鑿的。
兩漢的五銖錢在漢王朝前後三百多年中,一直是主要的流通貨幣。從文獻記載和傳世的五銖錢範看,西漢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東漢光武帝、桓帝、靈帝都曾鑄過五銖錢。給後人區分五銖錢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由於五銖錢太多,普通的占絕大多數。因此錢幣愛好者通常喜好收集一些形製特殊的五銖,如:傳形,疊字等。有的五銖漏了“五”字成了“銖”字錢,有的漏了“銖”字成了“五”字錢,都是珍貴的版別。合背五銖、合麵五銖,還有一種五銖錢的書體非常特殊,“銖”字金旁與三銖同,下部從“王”,應是剛剛廢止三銖時郡國所鑄,也是極為少見的。
(三)繁奇的新莽貨幣
漢代錢中引起錢幣學者和愛好者興趣的要屬王莽貨幣了。王莽篡漢建立新莽,僅執政了八年,就有四次貨幣改革,縱觀曆朝曆代都沒有新莽朝錢幣形製多,堪稱為世界貨幣史上絕無僅有的奇景。共有五物(金、銀、銅、龜、貝)、六名(金貨、龜貨、貝貨,泉貨及布貨)、二十八品(金貨一品、銀貨二品、龜寶四品、貝貨五品、泉貨六品、布貨十品)。這一時期的貨幣因品種繁多,式樣奇特,鑄工精美,文字雋秀而受到錢幣收藏家的推崇,王莽也被人譽為鑄錢第一好手。尤其新莽的六泉十布成為收藏愛好者追求的目標。
1.六泉
小泉直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壯泉四十,大泉五十。六泉成套非常珍貴。分重內郭,不重內郭二種。
小泉直一:直徑1.5厘米,重1.2克左右,流傳下來的較多。有大樣,額輪,直字異樣,四角決文等。
幺泉一十:直徑1.7厘米,重2.9克左右。
幼泉二十:直徑1.7厘米,重2.8克左右。有人認為世上僅存30—100枚左右。有狹穿大字,廣穿小字的。
中泉三十:直徑2.2厘米,重2.2克左右,流傳甚少。重內郭的更罕見。
壯泉四十:錢文懸針篆書“壯泉四十”,直徑2.6厘米,重3.7克左右,流傳在世的更少,重內郭的罕見,“泉”字一豎中斷。偽品較多,有取舊錢改刻的。
大泉五十:直徑2.6厘米,重3.6—4.7克左右。流傳下來的很多,版別也多,有雙輪郭的,合背的,合背倒文,合背橫文,麵文“泉”字無橫的,“五”字中有二星的,背文有海豚小熊星座的,還有剪邊錢。有偽錢,明顯特征就是“泉”字中豎不斷,錢質厚,篆法不精。
2.十布
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壯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黃千。相比較十布比六泉好收集,十布中隻有大布黃千存世較多,其它九布都少見。分貫穿,不貫穿二種。
小布一百,作布幣狀,首有孔,長34厘米,重7.1克左右。
幺布二百,長3.8厘米,重6.7克左右。
幼布三百:長4厘米,重7.6克左右。
序布四百:長3.2—4厘米,重6.6克左右。
差布五百:長4厘米,重7.2克左右。
中布六百:長4.7厘米,重10克左右。
壯布七百:長4.8厘米,重12.5克左右。
第布八百:長5.3厘米,重10克左右。
次布九百:長5.3厘米,重12.5克左右。
大布黃幹:長5.5厘米,重12.5克左右。
六泉十布均遵循從小到大的形製,以求與其麵文相符,實則同一品大小亦常有變化。
3.貨泉、貨布及布泉
這三種錢王莽時期也實行了一段時間,布泉流傳下來的較少。
貨泉:圓形方孔,一般直徑2.3厘米,重3克。大小不一,版別複雜,有內外郭,又有麵重郭,四決文,背穿星,星月,麵“貨”、“泉”字旁有星,傳形,合背,上下左右雙貨泉,方貝貨泉等。這種錢較常見,王莽錢中存世最多,這些有特殊版別的都為少見品。還有一種“餅錢”,肉質凸起,形製極不規範,重約數十克。貨泉除大小、輕重、文字上的區別外,還有鐵質、含鐵質,無麵文及未剪鑿連線等特殊品種。
布泉:直徑2.5厘米,重3.4克。錢文“布泉”為垂針體,“泉”字直豎中斷,有麵內外郭重輪及四決文的。這種錢史書上未載,但在出土及流傳下來的莽錢中屢有發現,較少見,尤以合背的更為珍貴。
4.稀少貨幣品類
王莽時期還有幾種錢也需加以說明,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此二種錢的形狀象一把鑰匙,其環如大錢,身形如刀。
契刀五百:錢文模鑄陽文“契刀五百”,通長7.3厘米,重16.4—20克。傳世甚少。還有隻剩圓形“契刀”二字的。
一刀平五千:也稱“金錯刀”,通長7.3厘米,重20—40克不等。錢刀身模鑄陽文“平五千”,環刀“一刀”二字,用黃金錯成,拓片上一般無法反映(因一刀平五千中的“一刀”為陰文,經銼磨修刻後再填入金絲),這種錢為罕見品,偽品很多。“一刀”通常凸出,是銅質的,這是與刀身同時鑄成的。還有隻剩圓形“一刀”二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