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劉邦時所鑄錢,雖沿襲秦半兩之名,但實際上重量僅重三銖,(秦半兩重十二銖)用這種不足值的貨幣與厚重的秦半兩等同使用,由此可知漢半兩一般較秦半兩輕,形製也較小。漢八銖半兩,書體扁平而短,錢體較薄,直徑2.7—3厘米,重4.8—5.3克,容易與秦半兩相混。先秦半兩及秦半兩存世比較少,因而有偽造品。
(二)銖製錢幣主要品名與特征
1.五銖錢製
五銖錢製的確立是在西漢武帝元鼎四年。這是因為西漢前期,仍用黃金和半兩錢為貨幣,民間日用以銅錢為主,在漢初近百年中推行鑄幣減重政策,以緩解八年來楚漢相爭所造成的國窮民貧沒錢的局麵,人為的增加了錢的數量,從而使漢期半兩錢的重量名稱與實際重量脫節,錢的名目價值與實際價值脫節。在經曆了九次探索後,才認定五銖錢輕重適中,合乎古代社會的經濟發展狀況與價格水平對貨幣單位的要求,從而確立了五銖錢製。五銖錢是我國曆史上行用最久,最成功的貨幣之一,因而它的版別非常複雜,而真正區別開它們之間的界限,是曆代錢幣學者和愛好者所追求的。
五銖錢製經過榆莢半兩,八銖半兩,四銖半兩,三銖錢等確立的。
榆莢半兩;直徑0.9厘米,重0.4克,肉薄,形製也不太規整。
八銖半兩:大樣肉薄,文字扁平。
四銖半兩,字文平麵,筆劃方折,不帶隱起,背平素。直徑2.4厘米,重2.5克,兩字內常簡化為十字,大致分常見類;即錢身上無特殊標記,一般兩字的中豎與上橫不連,相連的極罕見,稱有頸半兩。有的字體較長,筆劃細勁,也較少見。有郭類;有外郭的多,內外郭都有的較少見。郭是製範時外圓刻劃太深造成的。傳形類;傳形就是半兩二字左右倒置,較少見。傳形環讀的,也少見。合背半兩則更少見。標識類:四銖半兩錢麵,背上有各種劃痕,星或凸起,有豎劃的半兩錢較少見。星紋的半兩錢更少見。佩錢類:四銖半兩有一種穿孔呈菱形的,這是為漢人隨身佩掛之錢,如:太常半兩,極罕見。
三銖:錢文“三銖”橫讀。直徑2.2厘米,重1.8—2克,背平素,有外郭,無外郭二種,存世很少。有偽造品,用五銖改刻,但三銖比普通五銖輕小,“銖”字寫法為“銖”字金傍從王,與五銖的“銖”不同。也有用真錢翻鑄的。
2.西漢、東漢五銖錢的區分
五銖錢製度的確立對中國錢幣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自漢至隋七百餘年基本上持續延用不廢,流通範圍也廣,從東南各省沿海地區到新疆,從雲、貴、四川到內蒙、東北地區均有五銖出土。流傳下來的五銖數量很廣,有人曾對五銖錢的斷代分期作了大量的實際工作。但要將各朝五銖錢都分得清清楚楚,在實際上是很難作到的,因漢代已經普遍使用銅母範澆鑄錢,銅範的保存期長,後代也可利用前朝的舊範繼續冶鑄,所以利用有紀年的五銖錢範斷代較科學,但這類實物流傳下來的不多。先說說西漢、東漢五銖錢的大致區分:
西漢五銖:有郡國五銖,赤仄五銖、上林三官五銖。郡國五銖外郭有毛刺,赤仄五銖外郭整齊,銅色紫紅,“五”字交筆較直,西漢五銖標準為直徑2.5厘米,重35克。“五銖”二字書體早、中、晚三期有所不同,一般“五”字交筆由直而曲,“金”字頭由“□”演變為“△”形,但“朱”字頭均為方折。武帝時五銖錢“五”字交筆直或略曲,“金”字頭呈“□”或“□”形,“金”“朱”等齊。宣帝時五銖錢“五”字交筆轉彎曲,中間兩筆和上下兩劃相接的地方略向內收。“金”字頭呈鏃矢形,較小,“金”較“朱”為低,外郭較寬,穿上皆加橫劃,通稱為“西漢五銖”。元、成、哀、平帝五銖錢“五”字交筆彎曲更甚,與上下兩橫連接處呈垂直狀,“金”字頭較小,呈鏃矢形或等腰三角形,“金”較“朱”為低。西漢五銖錢麵紋有模鑄橫郭,半星,四決文等。
東漢五銖:有建武五銖,四出五銖。建武五銖:直徑2.5厘米,重3.4—3.5克。外郭較窄。“五”字交叉彎曲,“金”字頭比西漢五銖大,四點也較長,“銖”字頭圓折,中間直筆,兩頭較細。四出五銖:為靈帝所鑄,五銖錢背上有四道斜紋,由穿孔四角直達外郭,又叫“四角錢”。直徑2.5厘米,重3克。還有一種社會上都比較熟悉的“董卓小錢”,董卓小錢是東漢末年董卓占領長安後,取秦始皇金人鑄小錢.細薄脆弱,似雞目鵝眼,字跡模糊,肉好無輪郭,粗製濫造的典型。
東漢時還有一種“更始五銖”,是綠林軍與劉繽、劉秀為首聯合推出的更始帝劉玄鑄造的。直徑2.5厘米,重3.5克。“五”字交筆彎曲,體較長,“朱”字圓折,“金”字頭呈等腰三角形,較大,“金”字的四點排列整齊,比較少見。
3.磨邊五銖、剪邊五銖、對文五銖的區別
磨邊五銖:在礪(磨)石上打磨錢幣的輪廓,取其鉻(屑)。磨邊錢比一般五銖的錢徑小0.15—0.2厘米,減輕1克左右。磨不到錢文,邊緣較光滑。
剪邊五銖:大多把麵文剪去一些,形成文字不完整,邊緣也不光滑,錢徑差異較大,多數在2.05—2.2厘米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