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收藏指南(9)(3 / 3)

“共”字圜錢:平素無文,圓形圓孔,肉好無郭,從它的尺寸,重量看,應為較早的圜錢。

“西周”“東周”圜錢,形製較小。“西周”直徑2.6厘米,重4—5克。“東周”直徑2.5厘米,重4—4.5克。應是戰國後期東、西周分治時的貨幣。西周於公元前256年,東周於公元前249年為秦所滅,它似所鑄的圜錢數量甚少。這兩種是滅亡前夕所鑄的。

“安臧”圜錢:無內外郭,背平素。直徑4.3厘米,重10.7克。應是周王畿內所鑄。

“漆垣—釿”圜錢:圓孔、麵無內外郭,背平素。直徑3.5—3.8厘米,重12.4—16克。

“藺”、“離石”、“武安”圜錢:都是秦先後占領這些地方後所鑄。“藺”有外郭,背平素,直徑3.5厘米,重11.2克。“離石”有外郭,直徑3.5厘米,重10.6克。“武安”無內外郭,背平素,直徑4.3厘米,重11.6克。

3.秦國圜錢

雖然也屬布錢區圜錢體係,但其貨幣單位獨具一格,以“半兩”為貨幣單位。而且幣麵皆無地名,隻紀貨幣單位。現已發現的有“珠重一兩十四,銖重一兩十三,銖重一兩十二”(對此解釋還有“一銖重十三兩”,或“一兩重十三銖”,“重一兩十四銖”等)“半兩”、“兩蔎”等。上述各種秦國同錢,基本上可分為“一兩”型及“半兩”型二種。“一兩”圜錢均圓形圓孔,無郭,背平素無文。麵文“珠重一兩”(銖即圓),十二、十三、十四為鑄錢的編號序次。直徑約3.7厘米,重者約13—16克,輕者約9—10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是“半兩”型圜錢的典型形式。由於“半兩”圜錢大小比較適中,又便於攜帶,比“一兩”圜錢更為適應當時流通的需要,因此半兩錢鑄行後。得以迅速的發展,成為秦國最重要的圜錢。而且最終成為全中國的統一貨幣。半兩錢數量很大,流通也廣,流傳下來的秦半兩錢也最多,輕重不一,重者在15克以上,甚至有的超過20克,最輕者隻有6克多。多數秦半兩平均重量在10克左右。“兩嗇”圜錢是“半兩”錢的變異。“茁”即甾,錙字的省略,一甾為六銖,兩甾十二銖即半兩。直徑3.2厘米,重5.5克,是某些地區與半兩同時流通的異形“半兩”錢(另種說法是秦或接近秦地的貨幣)。從秦國圜錢的特點以“兩”為單位,麵文均無地名看,秦國的鑄幣權統一在秦王室手中,這與當時各諸侯國的幣製比較起來,有明顯的進步性。至於秦前期的“一兩”圜錢和後期的“半兩”圜錢的界線,目前尚無充足的證據來劃分它們的明確界線。這二者問應有一段交錯並行的流通時間,傳世的秦國“一兩”型圜錢很是稀少,說明鑄造的數量不太多,實際流通時間也比較短,因而“一兩”型圜錢較珍貴。偽造錢相應也出現了。圜錢的偽品很多,在數量上居於先秦貨幣偽品的首位,手法有翻砂、改刻、打製拚合,挖補等,前幾種方法鑒別與前麵幾種錢同,因為圜錢的鑄造方法比較原始,鑄成後並不銼磨加工,僅將銅錢與流道鑿開,故至今在錢身上猶能找到澆口的痕跡。在澆鑄時兩範合攏處常有銅汁滲出,稱為範線,因背範呈平麵狀,所以範線都集中在靠背一側,中間的圓孔也呈正麵大,背麵小的形狀。部分圜錢的背麵有線狀凹痕,這是石質背範留下的痕跡。偽錢往往忽略這些製作上的問題。再就是可以從內穿上識別,秦半兩是方孔,半圜圜錢是圓穿,把方穿作成圓穿,用粘合物粘的但會脫落,文字拚湊顯得別扭,不自然等等。

先秦時期北方的錢幣大致就是這樣繁雜,一直到秦國統一貨幣之前,均是各國各行其幣。秦國的圜錢是一種承前啟後的鑄幣形態。中國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後,貨幣也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錢。

楚幣體係:

在先秦眾多絢麗多姿的貨幣中,還應提到的是我國南方楚國使用的蟻鼻錢、殊布錢及郢爰。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文化中心是中原地區,楚國位於長江中下遊及淮河流域,在戰國時期疆域是最大的國家,但被北方諸國排斥為蠻夷之邦。因此楚國在經濟、文化上自然自成體係,它的貨幣也不例外,保持著獨立的蟻鼻錢流通體係。

1.蟻鼻錢

蟻鼻錢是銅質貝幣,形如背麵磨平的貝殼,呈橢圓形,正麵突起並有陰文,背麵扁平,麵有文字多種,或一單字或一字組,現已發現的有君、行、金、忻等約十種。常見的隻有兩種,一種是“咒”,可能是古文字“貝”的變形陰文,象人的麵部形態,通稱“鬼臉錢”或“鬼頭錢”。還有一種麵文“±區”,讀“各六朱”,象一隻螞蟻加上鬼臉上的高鼻子,故名蟻鼻錢。重2—5克不等。它們雖是自成體係,但在幣製的某些方麵也表現出受到北方幣製的一些影響,如:“各六朱”,錢文以銖為紀重單位。還有“忻”銘文的蟻鼻錢。蟻鼻錢也有偽品,尤其是少見品。蟻鼻錢不但在楚國使用,而且流通區域還擴及於中原的陳、蔡、宋、魯等地,直至秦始皇統一才結束。

楚國後期使用的殊布錢,在前文中已介紹過,在這裏說明一點是這種異形布,首端鑄有圓孔,應是受秦,魏圜錢有孔的影響。幣麵上鑄“當忻”字樣,也顯然是為了發展與魏、韓布幣區的交往。

2.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