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收藏指南(9)(2 / 3)

3.燕刀

使用刀幣最廣泛的國家要數戰國時期的燕國,流傳在世也最多,燕刀幣因麵文有一個“明”字,因而一般稱“明字刀”、也有釋為“匽”,故也稱“匽字刀”,也有釋為召刀,易刀的。出土範圍很廣,數量也甚多。形製有二種,一為方折刀,刀身弧度為方折形,叫“折背”,又叫“磬折刀”。通長12.4—13.3厘米,重12—18克。二為圓折刀,刀身圓折,弧背凹刃。通長12.8—13.5厘米,重14—19克。麵文明字按書法不同一般分為三個類型:A弧背,流通於齊趙等地區。B弧背,圓折,鑄行於燕,背文有數字。C折背,圓折,鑄行燕國,背文有數字。明刀的背文很複雜,基本上為五大係統:①數字或文字係統,②外爐係統,③左字係統,④右字係統,⑤冶字係統。冶字也有釋中或內的。左、右、冶字後常有各種數字及文字。

在明刀係統中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即齊國雖流通齊刀,但也鑄行過明刀,稱之為齊明刀。字體與普通明刀不同,細長而突起甚微,有的僅是淡淡的一痕。形體比燕明刀短狹,重量也輕。還有一特征,刀幣銘文有齊國的城邑名,有“齊化”、“齊化共金”、“莒冶齊化”、“莒冶法化”、“莒冶貨”、“安陽”等。明刀中齊明刀較為罕見。這是因為齊國一直是一個保持獨立刀幣體係的國家。公元前284年,燕國名將樂毅大破齊師,攻占包括齊國都城臨淄等70餘城邑,儀有莒、節墨二城未下,樂毅采用懷柔政策,維持局麵達五年左右。齊明刀就是在這五年中燕人占領下的莒城鑄行的,所以它的形製與燕刀接近,背加添“莒”及“齊”字,表示為此地所鑄的明刀,以示與燕刀有別。也利於和舊有的齊刀互相兌換。它鑄行時間短,鑄工較差,鑄額也少,這就應了所謂“物以稀為貴”的諺語。

4.直刀

直刀是趙國鑄造的帶有典型性的刀幣。刀身不作弧形呈平直,短小,刀首圓,刀柄扁薄。一般稱為直刀或圓首刀,又叫鈍首刀。柄麵有二直紋,背平素,通長12.3—14.9厘米,重約10—13克。麵文有白人、甘丹、成白、白人化、甘丹化、晉半、晉化、晉陽化、晉陽、新化、閑等。白人、甘丹在趙直刀中較為常見,其它的均為罕見品。甚至孤品,有偽造品。各種刀化的仿造品一般為清同治、道光期間山東、濟南濰縣偽造的。

圜布體係:

戰國時期還出現一種圓形的貨幣。中為圓孔或方孔的銅鑄幣,稱為圜錢。這種鑄幣形式,取象於璧環或紡輪,比較刀形、布形的鑄幣更便於攜帶和授受,因此被認為是一種符合於商品交換日益增長需要的,更為進步的金屬鑄幣形式。所以圜錢一出現,便首先在北方刀、布流通區域中的許多地方,形成一種新的銅鑄幣體係。圜錢的基本特征是體圓、有孔,孔先圓後方,先無郭後有郭,不同的地區又各有不同的特點。

1.刀幣區或刀布並行區的圜錢

基本形製是圓形方孔,沿用刀幣貨幣單位“化”。燕國的方孔圓錢有明四、明化、一化三種。明四錢極為罕見。明字圜錢、周緣無郭。明化,直徑約2.5厘米,重2.5—3.5克。一化徑2厘米,重約1.5—2.5克。麵有郭、背平素無郭,此錢較多,製作粗宰,輕小,有的麵文不齊,僅存“一”字或“化”字,這是製範時漏刻造成的。從麵文看這種圜錢是由明刀演化而來的。明四的麵值、大小,輕重都與齊國的賹四化相似,說明當時齊燕兩國的幣製,量製都較接近。燕國圜錢主要流通於原刀布並行的燕國東北邊遠地區,受齊、秦圜錢的影響,時代應晚於齊國的圜錢。而一化錢的鑄造比明化錢更晚,但流通數量則多於明化錢。燕國的明化及一化圜錢,多數都是輕小粗劣,有可能是商人基於邊地交換的需要而鑄造的,它的流通時間延續到西漢時期,與它同時出土的西漢半兩、五銖錢可以佐證。

齊國的賹化錢,圓形方孔,麵有郭、背平素。有賹六化、貝益四化、賹化三種。賹化最少見。“賹”為重量單位名稱。賹六化直徑約3.7厘米,重約9—10克。賹四化直徑約3.1厘米,重約6—7克。隘化直徑2.1厘米,重約1.2~2克。在圜錢出現後齊國形成了一種大額貨幣為“齊法化”刀幣,小額貨幣為各種賹化單位的圜錢的並行流通製度,也就是說,賹化圜錢是一種輔助貨幣。齊圜錢形製統一,均不紀地名,又由於齊國的齊法化單位重量較大,為便於二者的相輔流通,所以齊國所鑄行的圜錢,也以賹六化,賹四化較大單位數的圜錢為多。賹二化至今未見真品。以前古錢商常取氧化嚴重的賂四化刻去二橫,加以偽造。

2.布錢區圜錢

從周緣無郭到有郭,由圓孔變為方孔,沿用布錢的貨幣單位“釿”。屬於三晉和周地區的圜錢。錢文有:共、共半釿、垣、長垣一釿、漆垣一釿、藺、離石、安臧、東周、西周、共屯赤金、濟陰等十餘種。在這些圜錢中,共、垣字同錢較為多見,尤以“垣”字幣最多。其它的均罕見。

“垣”字圜錢:重量在12克左右。圓形圓孔,為魏國貨幣。形製古樸,應是最早的圜錢。時代是魏惠王遷都大梁以後.大致與魏國的“梁正尚布”流通的時間相近。傳形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