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收藏指南(7)(3 / 3)

2.金銀類

金銀作為貨幣,早在商代就已經使用。秦統一中國後,規定黃金為上幣。主要用於賞賜和大宗支付。戰國時期廣泛使用餅金。楚國則使用金“郢爰”、“陳爰”。西漢有金五銖、馬蹄金、麟趾金。唐宋以後,黃金日益珍貴,鑄幣多供寶藏,極少流通。

白銀在秦代以前,已有銀貝、銀布幣的使用。漢唐以後,白銀多鑄成各種形狀,有餅、錠,或方孔圓錢。白銀從中唐以後日趨重要,以兩為單位,又稱“銀兩”。北宋景祐年間開始以亞腰形銀錠為合法通貨。金代銀錠以五十兩為定製,承安二年(1197)鑄造的“承安寶貨”分一兩至十兩,開創了正式鑄成法定銀幣流通的先河。從元代始,銀錠稱“元寶”。明中葉以後,白銀成為主要貨幣,實行銀兩製。清代銀錠分馬蹄形五十兩重的“大錠”或“元寶”。衡鍾形十兩重的中錠,小錁和碎銀。

清代後期,民間仿鑄外國銀元,後發展到官方鑄的銀元和銀輔幣。清代的銀元因背有蟠龍圖案,俗稱“龍洋”。龍洋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近代自鑄銀元正式產生。銀兩相輔而行的製度,一直沿用到1933年。

3.紙幣類

中國是世界上使用紙幣最早的國家。它淵源於西周裏布和漢白鹿皮幣。唐代的飛錢已具有紙幣的雛型。北宋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南宋發行的是關子、會子。金代,紙幣發展為不分地區流通。元代禁止金銀與銅錢交易,實行純紙幣流通製度。宋、金、元三代為紙幣全盤時期。明代“大明寶鈔”使用的時間較長。清代,民間紙幣得以重新發展,錢鋪、銀號、票號等信用機構發行銀兩或錢票,憑以兌換銀、錢。鹹豐三年(1853,清政府為鎮壓太平天國,發行有“戶部官票”、“大清寶鈔”兩種。

4.穀帛貨幣及其它

穀帛作為貨幣,沿用了兩千多年。每當一個朝代統治動亂,政權分裂時,民間就自然地恢複到實物經濟交換形式。人民的日常必需品糧食、布帛、絹縑等成為價值尺度和交換的媒介物。

三、貨幣上的書法藝術

從以上看,中國貨幣的種類繁多,千姿百態是毋庸置疑的。它不僅以造型美名噪世界.而且錢文的書法也給人以藝術的享受。中國的錢文書法能夠較係統地反映我國文字演變的曆史。秦以前,刀、布、圜錢和蟻鼻錢的錢文為大篆。秦漢一隋錢文為小篆,也包括一些異體。唐以後盛行隸書。北宋則是篆、隸、真、行、草各書俱全。南宋一一明清均以真書為主,問或也有篆、隸書體,還出現蒙、滿、回等民族文字。太平天國時期還出現簡體字。充分體現了中國貨幣注重文字的特點。

在中國錢幣上不僅保存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古文字,並且存有皇帝禦書及著名書法家的書跡。春秋戰國時期錢幣上的文字少者一字,多者六字,所采用的方筆,體現了金文的風韻。新朝王莽錢文書法雋美,其篆書文字末尾或尖如懸針,或圓如垂露,在用筆上給人以多樣變化的美感。南朝的劉宋“孝建四銖”所用為“韭葉篆”。北周的“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以古樸穩重的玉箸篆著稱。南唐書法家徐鉉所書“開元通寶”小篆,字體規範,精熟奇絕。唐高祖鑄行的“開元通寶”,是著名書法家歐陽洵所書。北宋時期的錢幣鑄造藝術達到頂峰,在書法藝術上的運用也達到鼎盛宋錢文中有“東坡元豐”、司馬光、蘇軾的“元祜錢”、而宋太宗趙炅的手書真、行、草三體淳化錢開創了“禦書錢”之始。在禦書錢中最為著名的是宋徽宗趙佶的瘦金體“大觀”、“崇寧”錢,有鐵畫銀鉤之稱,在中國書法和鑄錢吏上頗負盛名。金代著名書法家黨懷英玉箸篆“泰和重寶”,元代著名書法家周伯琦的“至正錢”,都讓人愛不釋手。

在中國錢幣上特別值得重視的是保存有遼、西夏、滿、蒙、回紇、突厥、吐蕃、女真、苗等少數民族的古代文字。所以中國的古幣不僅是貨幣,還是精美的藝術珍品與奇特的古代文字字典。

四、各種質地的貨幣

關於古代用以製造貨幣的幣材,僅文獻記載至少有二十餘種,實際上從中國貨幣現存情況看,還不止此數。常見的貨幣有十餘種質地,如:金、銀、銅、鐵、夾錫、鉛、銻、低質合金幣、錦、紙、布、貝、絹。此外還有堇泥錢、趴幣(鹽塊)、陶、珠、玉、蚌殼、龜甲、象牙、丹砂、竹、木、石、骨及各種貨幣代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