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說的是明代中、後期和清前期的仿宣精品,至於清末和民國年間坊間的偽製宣德爐則是另當別論的。這種宣德爐贗品銅質粗劣,品格卑俗,毫無珍藏價值。舊時北京前門大街路東有兩個掛貨鋪,即專以仿製宣爐為業。他們往往在市上收買大批破舊銅爐,磨去原來的顏色,再使其光亮如金,有的則敷上另一種顏色,如瓦塊、豬肝、土紅等色,以假充真,銷往北京、內蒙古、上海與外洋,收藏者常為其所欺。此外,打磨場、東大市、炭兒胡同等處也有專門偽鑄宣爐的。他們用普通的黃銅鑄成香爐,再用顏料煮成各種顏色:稍佳者敷以金點,冒充金點爐,以獲取高價。還有的作偽者將舊爐鍍金,以充鎏金宜爐。由於民國以來市麵上偽製宣爐大肆泛濫,收藏者害怕上當,無意購買,古玩店的宣爐生意竟也蕭條起來。現今,市麵上銷售的所謂宣德爐也多為民國時期的贗品。
鑒定宣德爐主要從造型、質地、重量、色澤、銘文等幾方麵觀察。宣德爐真品造型古樸厚重,重量壓手,銘文楷書字體筆劃自然流暢。偽器造型笨拙,銘文楷字筆劃死板而不自然,而且筆劃較粗。凡底部為“大明宣德六年工部尚書臣吳邦佐監造”之十六字陽文款者,全部為偽品。真品色澤發黯,內含奇光,以火燒之,色彩鮮麗變幻。偽造者雖外表光彩奪目,但器物質地卻枯槁,質地色澤雖黃卻無真器金黃,而且重量較輕,無壓手之感。
第三講古幣類
中國的古代貨幣品類繁多,就其質地而論不下20種之多,就其形製來講,也是多種多樣。古代貨幣不僅可作為研究中國貨幣史的主要依據,也是研究古文字、曆史、地理、金屬冶煉、書法演變的珍貴實物。同時也是中國曆代王朝興衰更替的重要佐證資料。因此,有人稱古代貨幣是一片巨大的社會化石,留下了不可篡改的曆史記載。
關於古錢幣的研究,前人已有不少著述,取得很大的成績。本文僅就自己近年來聽見實物資料,論述一下中國古代貨幣的概況,特征及鑒別方法。
一、中國貨幣的起源
在距今五萬年的舊石器時期,是物物交換時期,出現了貨幣萌芽。到距今約七千到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隨著交換的需要,一般等價物——實物貨幣逐漸形成。牲畜、龜貝、皮革、布匹、齒角及農具,在不同階段,不同地區,因各地不同的生產和生活情況而各自都起過早期實物貨幣的作用。
中國古代貨幣的發展,是隨著中國社會發展曆史的演變而進行的,大體上是起源於奴隸社會的夏代,發展於殷周,形成於東周,最後秦代完成了統一。此後,封建經濟下的貨幣和幣製一直延續到鴉片戰爭。
曆史文獻上記載的中國貨幣起源於夏代,已被考古資料所證實。《鹽鐵論·錯幣篇》“夏後以玄貝”,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中不僅出土貨貝,且出現了石貝、骨貝,表明夏代的價值形式已由一般價值形式進入了貨幣價值形式。貨幣正式進入中國的經濟生活。貝所以能作為貨幣,一是因為它本身有使用價值,可作裝飾品和象征吉利的護符;二為它以個為單位,便於計數;三是它堅固耐用,便於攜帶和轉讓。由於它來之不易,數量不多,因此,中原和某些沿海民族普遍用貝作為貨幣。
殷周之際出現的銅仿貝,是我國最早的原始金屬鑄幣。金屬鑄幣出現後,形式各異的貨幣接踵而來,這些眾多的貨幣大致可以分成銅幣、金銀幣、紙幣、穀帛及其它四個類型,每一大類型又可分為若幹小類。種類繁多,形製多樣,幣材廣泛,堪稱世界貨幣之冠。其數量之大,分布之廣,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
二、豐富多彩的古幣種類
1.錢幣類
錢幣在中國貨幣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的種類最為複雜,形製變化最多,流通範圍最廣,影響也最大。從它演變發展過程看,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商周時期已逐漸形成貨幣。春秋戰國時期金屬貨幣已在全國主要地區使用,並初步形成幾種貨幣形態及流通領域。這是由於諸侯稱霸,不同地區流通的貨幣大抵脫胎於生產工具的形態,從而造成布幣、刀幣、圜金、蟻鼻錢等形製。布幣中又分空首布、平首布。在這兩大類布幣中又有平肩弧足、斜肩弧足、聳肩尖足空首布及尖足布,橋足布、方足布、銳角布、圓足布、三孔布和長布。刀幣又分為銳鋒刀、尖首刀、截首刀、折刀、大刀和直刀,種類很多。
秦始皇統一中國,統一貨幣也是他統一的策略之一。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中流通的形態各異的貨幣,均統一於秦代的外圓內方的半兩圓錢。這種方孔圓錢比較美觀,攜帶便利,方孔穿以繩索寓有新王朝一貫到底之意。較之前麵各種錢的形態要進步得多。從此,方孔圓銅錢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最主要通貨。第二階段,五銖錢體製時期。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錢幣權收歸中央,開始了政府壟斷為主的鑄造時期,五銖錢因輕重適中,合乎古代社會的經濟發展狀況與價格水平對貨幣單位的要求,所以它行用了近千年,是中國曆史上行用最久,最成功的貨幣之一。第三階段是通寶錢體製時期。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鑄“開元通寶”,宣告了銖兩貨幣的結束,從此,後世均以“通寶”、“重寶”、“元寶”為錢文,並冠以曆朝皇帝年號或朝代名稱,一直延用到民國初年。第四階段為銅元製時期。清末,外國資本打人中國,開始用進口機器製造銅元,它是中國近代貨幣經濟的產物(因中央無孔,俗稱“銅板”)。這段時間,維持到1926年左右。雖僅三十年,但種類很多,變化萬千,為中國燦爛的貨幣文化增添了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