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收藏指南(6)(3 / 3)

然而,古鏡中畢竟有贗品。盡管數量極少,也要引起重視,才不致上當。尤其提起注意的是,這些年來,古鏡的收藏有“升溫”的趨勢。在這種新的信息麵前,偽造古鏡的行當也開始“升溫”了。

新問世的古鏡贗品大體可分為三類:一是銅質粗劣、紋飾模糊而略為厚重的一類:二是紋飾清楚、閃亮發光的一類:三是作沁作舊酷似真品的“高仿”。一些販子以專門兜售假古銅鏡為業,他們或專賣假貨,或將贗品混在真品中,招搖過市,公開叫賣。據筆者觀察,當今古鏡的贗品以唐海獸葡萄鏡及戰國三山鏡、四山鏡等居多,其“高仿”大都是直徑較大,紋飾特殊(如人、馬、牛之類,或杜撰的圖案),但論其價格,往往比真品要低,而且急於售出,心情迫切。

如何辨別古鏡贗品?第一,從紋飾上看,真鏡大都清晰,而偽品紋飾線條粗壯。如偽造的海獸葡萄鏡,紋飾突出,摸起來圪圪撻撻,看上去很不自然。第二,從銅質上看,真鏡銅質較純,並且按一定的合金比例:偽品主要是黃銅,又比較粗糙.因此表麵上光潔度極差,給人以兀兀禿禿的感覺。若輕輕敲擊,真品與偽品發出的聲音也不一樣,“聲微而清者真,聲濁而哄者贗”(《貯香小品》卷一)。第三,從鏽色上看,真品大多清瑩,尤其是傳世的漢鏡、唐鏡,更是光鑒照人:有的古鏡贗品屬於“高仿”,因作偽者故意做出“黑漆古”,故也有光澤,但這種光澤是一種“賊亮”,看起來很不自然。真品有銅鏽的多為出土之物,年遠色滯;還有半銀半青綠朱砂堆者,這主要是由於年深日久釀成青綠間或雜以紅斑。古鏡的偽品大多上著綠鏽,但綠鏽與鏡體附著甚淺,浮而不實,用指甲使勁掐一下,就會刮落下來。

收藏古鏡應盡量收集鏡體完美的佳品。如果有破損或裂痕,就會降低古銅鏡自身的價值。因此,收藏者在識別銅鏡時還要細心觀察其完美程度、是否有粘合的痕跡,聽聽發出的聲音是否對頭。有的銅鏡出售者把破碎或缺損的銅鏡焊粘在一起,甚至將缺損的地方用銅補上,再在補銅之處敷以銅鏽,以次充好,對此收藏者不得不防。特別是對那些鏡麵不光滑、部分條塊有綠鏽的銅鏡,一定要認真鑒別,看一看是自然生長的綠鏽,還是故意添補的綠鏽,這樣才能“以質論價”。

九、古銅鏡有仿品

50年代,銅鏡鑒定家程長新到上海收藏家劉桂芝家購買銅鏡。從銅鏡的造型、紋飾和年款銘辭上看,皆為漢鏡特征,但從鏡體的質色看,卻是銀白閃亮,又像唐鏡。收藏家固執地認為,此為唐鏡,並說:“唐朝是不會仿漢鏡的。”程先生經與上海博物館同誌商議,又作了認真觀察,斷定為唐代仿漢鏡。

這件事告訴我們,自唐代以後,宮廷、民間仿古鏡開始盛行。根據實物分析,仿古鏡有各種樣式,有的仿得逼真,有的仿得粗劣,這就為收藏者鑒藏銅鏡提出了一個難題。

唐、宋以後各代為什麼要仿照曆史上流行的古鏡呢?這主要是因為古玩收藏家或古玩店的老板嗜好仿古。他們欣賞古代銅鏡別致的造型、精美的紋飾和各種吉祥的銘辭,不大喜愛當時銅鏡流行的紋飾和造型,於是便請鑄鏡工匠按照古代銅鏡的樣式加以仿作,以供其使用、欣賞、收藏或饋贈親友之用。這雖然與故意作假去賺取錢財的行為不能等量齊觀,卻也給今天的人們為一麵古鏡的斷代帶來了麻煩。例如有些古銅鏡從紋飾圖案上看純屬漢物,但從質地上看又與宋鏡相似;有些古銅鏡從銘文和鑄鏡工匠姓氏來看均為宋代之征,但從鏡型、鏡紐和黃中閃黃的銅質上看卻為明代特征。所以,收藏者識別古鏡必須謹慎從事,切不可麻痹大意。

怎樣區分真品與仿製品呢?首先要從花紋、銘文和銅質上看。宋朝以後的仿鏡多用漢唐銅鏡直接翻摸,鑄成的銅鏡雖然鏡型與漢唐相同,但紋飾、銘文模糊,線條不暢,缺少力度。即使紋理清楚,鏡體的厚重、輕薄都不一樣,銅質也不相同。一般情況下,“漢鏡銅質銀白閃灰,唐鏡銀白閃亮,宋鏡銅質黃銅閃紅,明鏡黃銅閃白,清鏡黃銅閃黃”(《銅鏡鑒賞》)。除了用漢唐銅鏡直接翻摸外,還有借助摹本仿照製模,鑄成與古鏡紋飾、銘文大同小異的銅鏡。但與古鏡的差異大都比較明顯。如有的在紋飾上加一個、兩個或四個十分顯跟的楷字或行書字;有的在鏡背上加刻邊款、邊飾或畫押;也有的仿鏡兼有兩個時代的特征,自相矛盾,稍一分析,破綻就露了出來。筆者有兩麵銅鏡,一麵是仿漢規矩鏡,不但鏡體輕薄,紋路也顯得板滯,而且呈明顯的黃銅質地;另一麵仿漢四乳四螭鏡,紋路還比較清楚,但在左右各有一行書字。這些跡象明顯地告訴我們,這兩麵鏡子其實都是宋朝的仿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