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收藏指南(3)(3 / 3)

宋代流行的童子形玉墜,造型特征為發髻發綹在頭頂,後腦大,麵部五官集中。眼形為上部彎弧的半圓形,下撇的八字眉。耳靠近眼梢。細鼻形如蘆管,口唇極小,身著短上衣,或罩小馬甲。窄袖以三至五道陰線表現皺折,手握拳與袖平齊;下著肥腿褲,露腳踝,以陰線示意刻鞋。形態生動,或攀枝玩耍,或行走舞蹈,常見的是持舉荷葉站立。

宋代玉獸,一般體態細瘦,背部琢出節節凸起的脊骨。

9.元代玉器:

元代玉器品種與宋玉近似,服飾用玉增加了小型的玉飾嵌件及帽頂。在器型、琢製工藝方麵表現出對唐代作風的崇尚模仿。花鳥紋飾較唐代更富於生活氣息。民族風情圖景及柞樹葉齒狀外緣的琢法,成為元代部分玉器明顯的特征。

元代玉雕喜歡用深痕陰線,線條粗重,使紋飾起凸高,但線紋起止痕明顯、線條不勻齊,常有失控的出鋒痕跡,顯得粗糙。

元代的玉童子麵部先作減地處理示意表現臉盤,五官緊湊連成一片。用陰線紋刻劃眼眶,鼻短鼻頭大有楞角。有的戴寬沿尖頂帽,著長袍束腰,下擺肥大如裙,腳著長簡靴,手持繡球飄帶。

元代動物形玉雕軀幹細長,動勢起伏大,生動富有神彩。

元代琢玉擅長透雕技法。上海清浦縣元代任氏墓出土的荷花鷺鷥玉帽頂。荷花與蘆荻鬱鬱蔥蔥,躲在深處的鷺鷥從密葉中探出頭來,窺測天敵——鷹鳩的舉動,荷蘆與鷺鳥分幾個層次穿插偃仰,脈絡分明,生動表現出荷塘天籟圖景。這類紋飾即為表現草原風情的“春水”題材,在元代玉器中多有所見。傳世玉器中,常可見到一種玉董爐頂,大多定為明代玉器。經與上述任氏墓玉帽頂比較,可知凡荷葉或蘆草高大、鷺鳥頸細頭小,梗葉穿插變化較多、透雕層次略深的可能是元代或遼金時的玉帽頂,在明清時改製成董爐蓋頂紐用。

元代也製作了一些仿漢玉,在技法上不注重追摹祖型特征,專以偽殘和燒茶褐色斑以假充真。

10.明代玉器:明代玉器品種,主要有玉禮器、陳設品和日用器皿(如文房用品等)。佩玉習俗仍很盛行,因而各種頭飾、佩件不但製造量大,還出現了新的品種。如雲形飾件與璜、珩、花葉組合的玉串飾(參見定陵出土玉佩),裝飾衣帽的花形玉片。晚期又流行借鑒書畫形式的方形玉佩(又稱玉牌子、玉別子)等。

明代玉器在工藝上大體可分兩種類型。陳設品、實用器皿及一部分佩飾的造型厚重、穩定,器壁較厚.裝飾手法也比較單純、雕琢紋飾粗率,陰線紋“人刀”深重,雖樸厚明快,但失於粗糙。因而有“糙大明”的謔稱。但在江南玉作中,終明之世治玉風格都近於輕靈精巧。所製玉帶板、頭飾佩等裝飾品剖玉薄細、多層透雕鏤刻,被稱為:“花下壓花”。巧妙地以細密鏤空紋飾為底紋,襯托表層半浮雕手法琢製的疏朗構圖的龍紋或花草造型,形成兩層或三層疏密明快的裝飾麵,造成精巧華麗的藝術效果。

明代玉器的紋飾和裝飾手法,前期受院體花鳥畫和織繡品,雕漆等工藝品種的影響,流行花鳥圖案和折枝花卉的造型。晚期嘉靖,萬曆兩朝將近一個世紀的統治,皇帝佞道,迷戀長生之術。奸臣宦官當權,政治黑暗腐敗。形成崇尚迷信,消極苟安的社會思潮。反映在工藝裝飾上,祈福增壽的祥瑞題材大為流行。在玉器上比比皆是隱喻吉祥的紋飾。明代玉器裝飾的另一特點是紋飾多取寫實手法表現,注重紋飾形象的細部刻劃。即使“糙大明”玉作,在物象結構上也有所交待。如花鳥紋飾,大多清晰地琢出枝幹的體積感、枝梗生態及癭疤、鳥的肢體和羽毛、花朵的完整花序、花瓣的翻卷形態。如琢聯珠紋則必顆顆珠粒圓潤飽滿。此外,明代治玉特別重視作品的完整性。即使小件玉作,凡外露部位大多要作整形及拋光處理,不論多微小的花朵、蝴蝶飾件的背麵也都有相應的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