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漢唐玉器:
漢代盛行佩飾玉,薄型的玉璧多采用水蒼玉,外皮玻璃光極亮,器型較戰國時厚,立麵平直,邊沿平寬。新出現的雞心佩、出廓璧等,多有浮雕或立體鳥獸形象,玉舞人、玉翁伸等墜飾多為白玉,隨形構器器形也較厚,唐代薄平形佩飾除玉璧多為方型帶板,無邊廓,剖地留出浮雕麵琢刻紋飾。玉人物形象特征:臉型長,麵部五官僅以短陰線示意表現眼、口,長衣攏袖不露手、足,尖足、長裙,下裙內收呈籠形,作墜飾用打人字眼,即從頭頂下通腰部橫貫的通孔。唐代玉人物形象多為“胡人”,粗眉、高鼻、大眼。眼睛隻有眼眶或隻勾下半眼珠,上麵露白大而無神,麵部輪廓清晰,額、鼻、腮結構交待分明,強調表現神情韻致,緊身衣、寬袖管,琢出條縷狀皺折,無論胡人或飛仙均著飛帛,飄帶,身下鋪氈毯,有的放置執壺,樂器。
玉獸特征:漢代玉獸軀幹彎曲度大,呈飛騰奔躍狀,多有雙鉤卷式肉翅飛翼;眼睛圓形、圓形兩端加梢、橢圓形和與鼻準相連等樣式。眼珠圓潤凸起似半球形,炯炯有神。耳小,耳輪厚且內卷,有的裝飾雲頭紋。尾有單梢禿尾或尾端分岔大卷曲兩種。漢玉獸的獨特標誌是在頸部、背部、臀部、腿彎處陰刻細密的短平線紋,表示茸毛,排列規則呈眉形稱“卯頭刀”。
唐代玉獸軀幹有兩種形式:肢體粗壯平素琢出脊骨輪廓,身軀細長的滿飾陰刻斜方格紋。耳呈花葉形。尾似蛇尾,尾尖光禿。眼睛有三刀陰線組成的三角形(角度鋒利)四至五條陰線組成的菱形眼或帶梢不帶梢的圓眼。
紋飾特征:漢代穀釘個體較戰國時大,組合稀疏,底子往往留有格框線等製作痕。唐代穀釘細小柔和,幾乎與底子平齊若有若無,但磨光精致。唐代紋飾題材擴大,出現了雲紋,常作為龍獸輔助紋飾,也有的以四朵雲紋構成玉璧的主題圖案。唐代雲紋有長梢短梢的變化.短梢雲似飛翔的小鳥,長梢雲結構似如意形,在兩大朵卷雲中,有用三至五道短陰線紋刻出扇形花芯包在雲頭中或與雲頭平齊,宋代以後花芯漸變為三角形花蕾,突出於雲頭之上。
雕刻技法:漢代透雕紋飾加勾勒輪廓的陰刻線,此為不同於戰國的重要特征。漢代陰線紋細若遊絲,由許多短線連綴而成被稱為跳刀,雖若斷若續但線條流暢遒勁,有的陰線還以極細微的圓圈陪襯。跳刀法為漢代玉獨有。另有一種線紋粗重、簡煉、刀鋒犀利用以琢刻翁仲、玉蟬、玉握等,有“漢八刀”之稱。
唐代陰刻線紋極淺,起止痕跡明顯,常將粗細線組合,粗線勾輪廓,細線表現結構,參差變化,豐富了紋飾的變化層次,唐代也喜歡用成組排列的短陰線加在人物、動物外輪廓部位,以顯示體積轉折或用以表現氈毯的圖案。與漢代不同之處是線紋較粗壯,而且沿外輪廓線向內運“刀”,無茸毛感。
漢唐玉器,作為漢唐盛世的物質文明,引人珍愛緬懷,臨仿漢玉之風曆代不衰。除上述琢玉技法特色及造型特色外,鑒別漢玉要注意觀察細部造型的琢刻特點,漢代各種動物鳥獸陰刻方眼框後沿框廓向內碾磨,使眼球突起如球形。鼻翼處刻一陰線表現嘴唇上翹。前腿腋下、大腿分襠處有卷雲紋角插入軀體內。爪細小。尾禿,拉得很長。臨摹品在把握形象神采及細部刻劃上易露敗著。宋代時有仿漢玉璧,對螭虎形象和連雲紋的細部即摹仿走形。漢代玉雕的獸眼的眼珠多呈圓潤的半球體,宋仿漢玉做成以陰刻方框加重圜紋。仿連雲紋的回轉彎度較漢代誇張。
唐代多以溫潤細膩的和田玉為材,使贗仿者望而卻步。但在明代也有仿唐玉器出現。其特點是陰線紋粗重,接刀誤差較大,造成線條意氣不貫。尤其在紋飾格調上缺少唐代華貴蘊秀的韻味。
8.宋遼金玉器:
傳世宋玉多為優質的白玉和青玉。品種以陳設品,佩飾為主,兼有實用功能的玩賞物:文房用品,玉童子墜是這時的新創。
玉器的裝飾紋飾和藝術效果,成功地借鑒花鳥畫的形式。唐代興起的花鳥紋飾題材更為擴大,並出現寫生花樣式。
明清時代藝術品收藏家十分崇愛宋玉,但著眼點在宋玉“碾法如刻、細入絲發、無隙敗矩”。這類長於精細琢刻的宋玉雖也不乏實例,如有一高5.9厘米,外徑1.5厘米八角形玉勒,竟刻有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文、譯經者姓名、琢刻紀年、作坊等292字,遊絲般的線紋比發絲還細,字形比芝麻粒還小。但宋玉的藝術成就在於造型和裝飾的優雅、含蓄、富於藝術意匠。宋玉紋飾在寫實基礎上提煉概括,使紋飾形象,具有生動感和裝飾美。在琢製上,鏤空、琢磨,拋光等技藝結合運用,使紋飾組合整體感強,外輪廓鮮明,又能刻劃出花瓣、枝葉翻卷的形態和質感。花葉常琢出薔薇類植物鋸齒狀外廓。整體溫潤圓厚(觸摸起來“肉頭”)局部外廓細巧,這是宋玉的獨特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