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玉器至少在清乾隆時已陸續出土,因非正規的考古發掘,直至本世紀四十年代,曾被誤認為是戰國文物。許多流失國外的良渚玉器在英、美等國博物館收藏時也在斷代上多有誤差。自五十年代以來,隨著長江下遊考古的深入,逐漸廓清了良渚文化的麵貌。良渚玉器一時成為世界古物收藏家的搜集目標,利之所趨,出現了仿製品。鑒別良渚古玉最可靠的手法是利用科學手段進行測定。一般的目測,可以從良渚玉器質地人手;真正的優質良渚古玉,質地細密堅韌,器表泛寶石光澤,晶瑩光澤。觸之手感平滑,與人工上蠟或機器打磨的光澤不同。玉色以黃綠為基調,少量為淡赭紅色。出土的玉璧、環等器麵常有白色、赭色或墨綠色的筋狀條斑、顏色駁雜、質地並不純淨。在工藝上有粗放和精致兩種。製作精致的,表麵光潔、輪廓線挺拔,轉折圓潤,並且很少見到旋鑽的痕跡;粗放型則有厚薄不勻、邊緣磨損,有明顯的切割,旋鑽擦痕。鑒定良渚玉器最重要的是要考察琢製工藝。良渚文化玉器運用細密陰刻線的技法十分嫻熟,在放大鏡下觀看,那些細如發絲的線紋,顯出短線切割連綴的痕跡,跳刀貫氣,極為精密嚴整。此外,拋光工藝考究,也是良渚古玉的特點。良渚古玉器表平整光潔,但仍能感受到手工打磨,長久搓磨的痕跡。用現代機器快速切割、拋光,器麵和輪廓轉折則顯得生硬,而且在細微處往往加工不到位。琢磨紋飾也粗重生硬,圖案結構鬆散,笨拙。
3.新石器時代文化中另一重要玉器代表是黑龍江流域,分布在遼寧、內蒙古地區的紅山文化。紅山文化目前發現的玉器,不但類型很多,反映了與當時的社會生活,特別是巫靈崇拜的聯係。具有很高的科學曆史價值。
紅山文化玉器的玉材多為岫岩玉(蛇紋石)硬度4—6,呈油脂光澤,有黃綠或淡黃色。少量的墨玉、青玉、玉髓、瑪瑙和煤玉。
器類有裝飾品玉環、串飾、勾雲形玉佩、馬蹄形玉箍、竹節玉飾等;動物形象的佩玉、藝術品最多:有玉龍、鷹、鶚、燕、蠶、魚、龜、豬首獸、豬龍形獸等。器型一般較小,但采用大塊麵塑形手法,造型概括、簡練,質樸。裝飾紋飾簡潔,疏朗多為抽象圖案。一般多著重大塊麵拋光,僅在眼、口部作精細雕琢。器形多為扁平體,無論單麵或雙麵雕琢均有厚薄變化,常將器物外輪廓琢成薄形鈍刀狀。琢製工藝擅長以磨碾手法製作類似泥塑刮削效果的溝槽,如勾雲形玉佩的紋飾;壓地隱起的陽紋和斜麵棱線,如玉龍、玉鴉的裝飾有的棱線觸之有感,視之不見,說明琢磨很精細。後期才在隱起圖案上加刻陰線紋。陰刻線無起止痕跡,入“刀”淺,若斷若續,但能出現曲線流暢,轉折圓潤、直線挺拔的效果。因為大多應用於懸掛、佩帶,幾乎所有的器物都琢有孔洞。一般為單麵鑽孔,兩麵孔徑大小不同,剖麵呈倒梯形,俗稱馬蹄孔。可能出於減少鑽孔難的設想,有的孔洞打到一道凹槽上,有的打在磨薄的平麵上。有一定厚度的大形器物則采用雙麵打孔,孔徑兩端大,中間小,俗稱蜂腰眼。有的對穿孔對接有誤差,因而孔徑有台階式痕跡。這兩種琢孔方式商周時代仍沿用。另有三種為紅山文化玉器特有,一為在一麵打兩個孔,斜入“刀”在深處穿通,俗稱象鼻眼,這種打孔方式唐代以後才又采用;一為在高超的脊棱上斜刀對穿,另一為在先磨出的兩道橫向溝槽內斜向對穿。這三種穿孔方式可統稱為雙眼穿洞單麵成孔法是紅山文化琢製工藝的獨特特征。
紅山文化玉器的仿製品,在本世紀三十年代陸續出現,已發現的有玉鴉、三聯璧、丫形器等,除了玉質、光澤,沁色火爆生硬的破綻,由於使用高速運轉切削工藝割料,琢製紋飾,所以扁平體器物作成無厚薄變化的平板,所琢凹槽和陰刻線都較原作生硬、呆板。孔洞洞壁平直,顯出刻意加工的痕跡,很少有象鼻孔,近年來,河南以當地所產爍石、粗玉仿製勾雲形刀、小形玉龍,從材質和工藝上都比較容易識別其偽。
4.黃河流域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玉器。大汶口文化玉器多為佩戴的小型玉裝飾品——頭飾,頸飾和手飾——珠、環、鐲、佩、墜、笄、指環、束發器等。龍山文化玉器數量較大汶口多,除裝飾用的塊、鐲、環、璜、珠等。過去,因缺乏確切的地層關係考察,往往誤認為商周文物,應重視結合考古發掘成果,認真的對照、識別。
5.商周玉器
商周玉器:重視選材,大量使用新疆優質軟玉,色淡綠或白中泛綠,玉質細膩,拋光後表層呈柔和的玻璃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