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刻線:指在玉器表麵琢磨出下凹的線紋。有單陰線或兩條並行的雙刻陰線。漢代以前的陰線紋大多極浮淺,由一段段短線連接而成,若斷若續。這是因砣具旋轉輕起輕落形成的。一般論述稱之為“入刀淺”、“跳刀”、“短陰刻線”,已約定俗成,形成意會共識。
勾徹:側入“刀”,相對用徹刀形成當中保留的凸起條紋,亦稱陽線。商代始用。西周時為單徹,即一麵斜人刀,另一麵為陰刻線,亦產生陽文凸起效果,俗稱”一麵坡”。
隱起:在線條或塊麵外廓略減地,形成隱約凸起,觸之邊棱不明顯。紅山文化即采用。
淺浮雕:利用減地方式,挖掉線紋或圖象外廓的底子,造成線飾凸起的效果。良渚文化玉琮獸麵眼、口、鼻即用淺浮雕。
高浮雕:挖削底麵,形成立體圖形,並加陰線紋塑形。始於戰國,明清時流行。
圓雕:立體造型人物,立獸等。紅山文化及商代玉器中即出現此類玉器造型。
活環:將玉料削琢成相連的活動環索,可延伸玉料的跨度,春秋時即已采用。
鏤空雕:(又稱透雕),在穿孔的基礎上加以發展。最早見於良渚文化鏤空的玉褊,冠狀飾。鏤空雕的程序是先在紋飾外廓等距的管鑽打孔,再用線鋸連接形成槽線。商代時鏤空玉風的鏤空剖麵即很光滑平整說明鏤孔連點對接技術已很嫻熟。元代鏤雕技藝有新的發展。透雕玉爐頂,荷花蘆葉枝葉穿插偃仰多達三、四層,十分剔透。明代更有仿青銅器三層花式以極細密透雕圖案作底上套兩層淺浮雕紋飾的絕技,稱為花下壓花。
打眼:紅山文化時打眼穿孔的形式就很豐富。當時用竹木、皮革鑽具,借助中介水砂鑽磨,硬度極低,造成孔洞口沿磨損,兩麵鑽孔的對接不夠準,孔徑壁有條痕等。良渚文化打眼、穿腔技術有很大提高,玉琮的射徑內壁均很光潔平直。先秦以前由於鑽具原始孔洞多呈馬蹄形眼(單麵鑽)蜂腰眼(對穿形成)戰國以後使用鐵鑽頭穿孔形成整齊的管狀。漢代時能鑽製複雜的人字眼,象鼻眼等。
底子:鏟削後的器麵器壁。古代製作精益術精,紋飾底子也不惜工本,注意削平磨光,因而十分平整。
控膛:良渚文化的高筒玉琮,商代大玉簋的製作,已顯示出控腔技巧的高超。清代玉鼻煙壺更追求薄壁,控腔技術更加嫻熟。
拋光:分粗光和精光。戰國以後的玉器都很重視最後的拋光工序。使玉質的晶瑩潤澤質地充分煥發,表麵形成玻璃質光澤。
三、曆代玉器特征
1.長江流域中遊新石器時代重要玉器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薛家崗文化,淩家灘文化。(今四川、湖北、安徽境內)公元前5000年—2300年,這幾個新石器時代文化中的玉器均以小型的飾物、塊、環、璜、墜、管等為主。其中引人注意的是淩家灘文化玉器中有一塊小玉版。這塊玉版略成方形,短邊略向內收,邊上鑽孔。玉片四角陰線刻圭形紋象。向內為一大橢圓圈內套一小圓圈。小圈內陰刻方心八角星紋,大小圈之間分成等距八格,每格內陰線刻一圭形紋。玉版長約11厘米,出土時夾在長9.4厘米的玉龜中。這塊玉版的裝飾和使用情況顯然與巫術禮儀有關,從而揭示出玉器由初始的裝飾物,向神異靈物演變的軌跡。玉器作為靈物崇拜的表征在長江下遊良渚文化中得到進一步發展。
2.長江下遊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著名的良渚文化。前三個文化出土玉器數量不多,主要是頭飾和佩飾璜、塊、珠、環等及玉斧、玉磷等小型玉工具。
良渚文化玉器:距今約5000—4300年。發現玉器的重要地點有江蘇吳興錢山漾、吳縣草鞋山、張陵山、上海青浦福泉山,江蘇武進寺墩、浙江餘姚反山、瑤山等。良渚文化玉器數量很多,解放前即已流傳於世,被誤為戰國時代玉器。良渚文化玉器以玉笄、鐲、佩、珠、管、裝飾品數量最多。並有玉璧、玉琮、璜、環、瑗、鉞等禮器及梯形,半圓形,三叉形冠飾等。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材質地和製作工藝精粗差別懸殊。一般玉器所用玉材為太湖地區所產各種粗玉,(透閃岩、陽起石、蛇紋石)顏色以綠為主,或泛青或透黃、玉質透明度,硬度都不高(4°左右),手感較輕,有些玉料疏鬆吸水。上好的良渚古玉重器,則選用質地細密晶潤的玉材,觸感平滑細膩,器物表麵泛寶石光澤,近乎銅鏡的亮度(俗稱色漿殼)與人工上蠟或機器打磨的光澤有別。色澤多以黃綠為基調。製作精致的玉璧璧麵光潔,邊沿和孔徑規整,很少留下旋鑽痕跡。玉琮、玉環、玉鐲等立體器型造型嚴謹,規格化。良渚文化玉器中,製作最精美的當屬玉琮,玉鉞以及冠形飾。不僅規格嚴正雕琢紋飾精細。尤其是良渚文化的象征——人神獸合體的神徽,用細密的陰刻線紋琢出。極為複雜的圖象濃縮到僅有指甲蓋的浮雕畫上,借助放大鏡仔細觀察也要很吃力才能看清。玉琮的形製外方內圓,立麵分為若幹節。矮體的隻有一節,最多的有十五節(尚未發現十節,十四節者)每一節方柱四角以轉角邊沿為中心線,雕刻對稱的變形獸麵紋。玉琮中心射徑的挖料技藝高超,大型玉琮高30多厘米、孔徑大多僅有1—2厘米,孔徑口沿棱角規正,孔壁光潔,說明上下對接的誤差很小。良渚文化玉器中有鏤空雕刻的玉觽,王冠飾,還采用了鑲嵌鬆石等裝飾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