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式信念則主張“均等”(認為人生價值均等)。
我們喜歡直呼老板本名,挑戰權威,期待平等待遇,時時都在顯示出我們麵對“權力”時,並不刻意保持適度的距離。我們以這種均等主義自豪,可是在那些刻意與“權力”保持適度距離的文化裏,卻被視為粗野無文,沒上沒下和目無尊長。
此時,你可能已經領悟到和不同文化背景人士共處時,你必須:
多多少少能說點他們的語言。
理解和掌握語言溝通的弦外之音。
留意自己與他人企業風格的異同。
放眼天下
如同一名惠而浦公司的主管曾說道:“今日角逐國際市場的業者——包括惠而浦在內——必須鼓勵他們的員工不懈努力,萬萬不可僅以研修基本的商業禮儀為足。”
負責惠而浦致勝團隊計劃(一項針對所有領導階層的訓練計劃)的威爾克女士,曾被詢及在與異國人士共事時,為何焦點不能隻放在優良的商業禮儀上,而必須去刻意強調“放眼天下”的心態。她提供了幾點心得:
發起改革和領導改革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這意味著你自己必須開放心胸,去質疑一貫的作業方式。還必須承認自己的作業方式縱然適用於自己的情況,但是卻不見得能被另一個人所接受。你需要排除己見,用心傾聽對方的心聲。
你要有這項認知:並不是隻有你熟知的東西才是最好的東西。這種“敝帚自珍”的心態常常從中作梗,除非警惕自己,刻意避免。即使是陌生的事物,並不表示你不能去掌握它,引為己用。
威爾克女士聲稱,當你眼光放得長遠時,就更容易汲取近期的利益。比方說,如果你公司的財務與福祉與國際市場的興衰休戚相關,那麼你自己的飯碗也與之息息相關!你培養“放眼天下”的心態,顯然會惠及你自身的即期利益。
對於那些經常出席“麵對麵”會議的讀者,以下還有幾項心得可供參考:
說話時聲音清晰,速度徐緩,正視對方。如果你坐在會議圓桌側頭和鄰座說話,要留意在場有許多人可能因為看不到你的正麵而不知道你在說什麼。
你所作的比喻和象征都要經過細心的篩選。舉例來說,你拿棒球作比喻,在座有些客戶可能就聽得懵懵懂懂,因為棒球運動在他的國家並不普遍。你用到譬喻和“意象”的時候,要確定它們能逐字直譯到另一個語言裏去。
擬定會議議程時,要顧及現實情況。舉例來說,在會議之始陳述議程時,鑒於語言隔閡,你可能需要把大會行程解釋個三遍,因此時間必須安排得相當充裕。如果有人宣讀文件時,翻譯的時間也要規劃在內。
如果你策劃這項會議,並沒想好第一個小時必須完成多少議程,第二個小時又該進行到哪一個地步,那麼注定會遭受到相當大的挫折感。這種挫折感十分明顯——用不著人家來翻譯;因此,策劃周詳,細心務實,你的會議會進行得較為成功。
建立異國人際關係
當然,你也許永遠不會有機會去國外出差。即便如此,電子通訊係統四通八達,況且物換星移,滄海桑田,你自己的公司或你供應商的公司也許換成外國老板,你因而就和具有不同習慣和不同作業方式的人士有了接觸。如果隻因他們在你的地盤行商,你就期待他們改弦易轍,無啻於緣木求魚。你該做的是采取積極行動,按部就班地充實自己的知識技能,為國際交流搭建禮儀的橋梁,讓企業溝通奠定產業的基石。
莫裏森、康納偉和波爾敦合著的《六十國行商指南》資訊豐富,易於閱讀,對下列諸項問題提供了肯切的答案(編按:亦可參考出版的《世界公民護照》係列)。
這人的國家位於地球何處?附近有山脈、海洋或沙漠嗎?
這個國家與哪些國家毗鄰?是否很容易跨越國境?其是否與鄰國保持友善的關係?
它的氣候如何?與人所習慣的氣候是否相似?
國內盛行哪種宗教?主要語言為何?
國人偏愛哪類食物?其服裝型式為何?
人民多騎自行車工作,還是擁有自用車輛或利用大眾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