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著裝指南(1)(2 / 3)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一切習以為常的事物,不會產生新異好奇、驚訝之類的心理反應。相反那種隱蔽、神秘、若隱若現或者被視為禁忌的事物,反倒要激起人們的好奇心,設法予以探個究竟,心理學稱之為探究反射,是動物和人所共有的反射活動。

若明若暗、影影綽綽的肉體顯示,很容易引起異性的注意,閃閃發光的項鏈,會吸引別人對你前胸的注意;鑲嵌寶石的戒指,可能使你的纖手給人留下終身的記憶。研究員A.格林布爾指出:衣服可能起源於《聖經》中的人類始祖居住的樂園,衣服覆蓋了過去曾經是赤裸的肉體,激起了人們過去所不存在的肮髒的好奇心,使原來純真、樸實的道德走向墮落。

在世界不同民族的服裝習慣上,很容易為此找到頗有說服力的事實根據:伊斯蘭教的婦女,至今還有人戴著麵紗。耶路撒冷某些地區的婦女,特別注意頸部的掩蓋,在陌生人麵前如果露出了頸部,就被視作為不正經。中國古代婦女,在異性麵前有意顯示或談論纏足,則被看作為大逆不道。紋身一直被看成是服飾裝扮的前身,居住在我國西藏高原西霞巴曲河流域的珞巴族崩尼部落,男女上身均裸露,下身係一遮羞物,赤足、紮護腿。男女一律在麵孔上紋有斧、星、須狀圖案,且有在兩邊鼻翼上穿一大孔,戴上金屬鼻環作為裝飾。以上這些民族在服飾裝扮方麵的風俗習慣,顯然有悖於保護理論的觀點,它們成為服飾裝飾理論的基本依據,說明服飾起源依賴於裝飾需要,是滿足人類追求虛榮,吸引異性的心理要求。

心理需求與服飾功能

人類需求的一個基本特點,是需求的對象性。需求總是指向具體事物或事物某具體屬性的一種心理傾向。不管是人的生物性需求或者是在社會性需求中,都不難找劍需求指向的那個對象。那麼人對服飾的需求,它的對象又是什麼呢?這要從服飾的功能談起。

一、服飾的自然功能

在現代社會中,服裝作為商品必然具備商品的基本功能。服飾的自然功能是指服裝的自然屬性,它是有形的,對任何消費者來說,都具有客觀存在的同等的意義。例如,鋼筆的基本功能是書寫,手表的基本功能是準確地計量時間,等等。

可想而知,人類出於保護自己的需要,找到了服裝,用以遮陽防風,抵禦寒冷,或者防止昆蟲叮咬之苦。服飾的自然功能,無疑是服飾起源的基本原因之一。隨著社會文明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對服飾保護功能的追求不僅沒有停止,反而不斷推陳出新,使服飾的保護功能達到了盡善盡美、出神入化的境地。

(一)禦寒服飾

在北極地區生活了近一千年的愛斯基摩人,之所以能在-60℃的嚴寒環境中生存下來,有賴於他們的衣服性能。愛斯基摩人身上穿著訓鹿皮襖,每件皮襖要7張訓鹿皮製成。每當夏末季節,訓鹿的毛長到最茂密的時候,他們就開始獵鹿取皮。皮襖有二層,都是皮朝外毛朝裏,中間夾層裏的空氣不容易流動,減少熱量損耗,而且朝外的皮層還可以防潮防水,始終保持皮襖皮褲的幹燥。因為在那裏,一旦衣褲浸水,隻要幾分鍾時間就會使人凍死。

如果說愛斯基摩人的服裝防寒功能還帶有原始性質的話,那麼服飾專家對21世紀的預測,將會給我們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不久前在意大利召開的未來衣著討論會上,專家們提出了一種叫“太陽能禦寒衣”的計劃。這種衣服夾層裏裝有特殊的電熱能和十分巧妙的光敏蓄電池。穿衣人隻要在燈光或太陽底下,電池就連續充電積蓄能量。需要提高溫度,隻要調節一下控製開關,就可以使電熱絲加溫,不斷地將太陽能轉變成人體需要的熱能,好似人們隨身帶了一條靈便的電熱毯。

(二)防風避暑服

眾所周知,伊斯蘭教的婦女喜歡戴麵紗,她們的蒙麵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中國台灣海峽澎湖島的婦女也有蒙麵的習慣,相比之下,她們的蒙麵就側重於保護性質的了。澎湖島婦女蒙麵要用兩條大長巾,一條從身後開始繞過雙肩,卷到頸前包住臉的下方。另一條從頸部向上,分兩邊包住耳、額和臉的上方。在野外作業時,她們頭戴鬥笠,手戴膠套,腳登水靴,除了隻剩眼部一條窄縫外,簡直是裹得密不透風。澎湖列島素有“風島”之稱,每年10月到翌年3月前後6個月內,每隔3日就刮起東北季風,每秒20米的風速卷著海水滾滾而來,使島上原來鬱鬱蔥蔥的一片綠色生命頃刻之間變成枯黃,當地民眾稱之為“火燒風”,婦女們的蒙麵正是為了防止火燒風的襲擊之故。

淺色和白色的衣服,能較好地反射太陽光線輻射,起到隔熱作用而得到人們的青睞。科學家設想了一種代替目前滌綸“的確涼”的避暑降溫的衣服,它利用水和乙二醇混合物製成冷卻劑,在衣服的襯裏內無限循環,帶走人體熱量達到降溫的目的。與“太陽能禦寒衣”的功能相補充,這又恰如穿上一件防暑降溫的神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