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茶道(21)(2 / 3)

4.夷州

夷州,在今貴州石阡縣一帶。石阡茶,過去曾列為“貢品”。

(七)江南茶區

1.鄂州

今湖北鹹寧地區,在原鄂州的轄境內。屬於原鄂州的武漢市長江以南部分、黃石市以及鹹寧地區的鹹寧、陽新、通山、通城、嘉魚、武昌、鄂城、崇陽、蒲圻各縣,其中大部分都產茶。特別是州境內的武昌山,根據《七之事》所引述的《續搜神記》的記載,則早在晉武帝(280)時,已野生著“叢茗”。武昌縣在清代還有產於黃龍山巔的雲霧茶,據清光緒《武昌縣誌》(1885年)的評述,稱為“極佳”。至於鹹寧地區的各縣中,當以蒲圻縣屬羊樓洞的茶產最為有名。據清道光《蒲圻縣誌》(1836年)說:

“羊樓洞產茶。”

又據民國《蒲圻縣鄉土誌》(1923年)說:

“茶為出口大宗,蒲邑四鄉皆產之,而種植較盛,獲利頗多者,厥為南鄉,以其近羊樓洞茶市也。”

羊樓洞所產的磚茶,過去曾遠銷蒙古和西伯利亞一帶,據上引的同《縣鄉土誌》說:

“洞市茶磚,為吾蒲商業特色……正貨出羊樓洞,次貨出羊樓司、柏墩,下貨出聶市。”

2.袁州

據毛文錫《茶譜》說:

“袁州之界橋,其名甚著。不若湖州之研膏紫筍,烹之有綠腳垂下。”

但根據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集解”的記載,袁州的界橋茶,則是唐代“吳越之茶”中的名茶之一。

袁州在唐代計轄有新喻、宜春、萍鄉(唐代名為蘋鄉)等三縣,界橋茶係產於州屬的宜春縣境內,它在唐代雖被稱為名茶,但到了宋代,已不再為人所重。據清康熙《宜春縣誌》(1683年)說:

“茶,《茶譜》雲:袁(州)界橋,其名甚著。今惟稱仰山稠平、木者(木字之前或木者兩字之間疑有闕文)為佳,稠平尤號絕品,出《宋誌》。”

另據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說:

“綠英、金片出袁州。”

這裏所說的袁州,指的就是宜春縣。

袁州自明初起改為府,府屬各縣,在明、清兩代,俱有茶芽入貢。

3.吉州

吉州在唐、宋、明各代,俱有茶入貢。據唐《元和郡縣誌》說:

“吉州貢茶。”

又據清康熙《吉水縣誌》(1673年)說:

“舊誌:吉州……在宋貢茶、藤、聹布……明興,不以前代為例,皆因土地所產之宜……惟茶芽歲貢不絕”。

(八)嶺南茶區

1.福州

福州在唐代是一個有貢茶的州,據明弘治《八閩通誌》(1489年)說:

“土貢,福州府:唐,茶。”

又原福州所屬各縣也無不產茶,明萬曆《福州府誌》(1613年)曾說:

“茶,諸邑皆有,閩之方山、鼓山為最……他如侯官之九峰、長樂之蟹穀、福清之靈石、永福之名山室,皆產茶。”閩方山,說的是閩縣的方山。

方山,在福州南五十裏,以山形端方如幾而得名。方山茶早在唐代就已聞名。唐李肇《國史補》在列舉唐代名茶時,曾說:

“福州有方山之露芽。”

又禾淳熙《三山誌》(1182年)也說:

“唐憲宗元和間,詔方山院僧懷惲麟德殿說法,賜之茶。懷惲奏日:‘此茶不及方山茶佳。’則方山茶得名久矣。”

這裏附帶淡一下和方山茶齊名的鼓山茶。

據民國《閩侯縣誌》(1930年)說:

“茶……《茶譜通考》雲:建州之北苑先春、龍焙,福州之柏岩。”

另外,毛文錫《茶譜》也有“福州柏岩極佳”之句。

《茶譜通考》把福州的柏岩茶和建州的北苑先春、龍焙並列,說明柏岩茶早已是一種名茶。但柏岩這個地方迄今還不能查明其方位所在,有的人認為福州的柏岩茶就是福州的方山茶。實則柏岩茶可能是鼓山的半岩茶。這首先是因為“柏岩”的“柏字”和“半岩”的“半”字是同一聲母的聲音相近的字;其次,從茶的品質來說,據上引的民國《閩侯縣誌》的記載,則鼓山半岩茶是“色香風味當為閩中第一,不讓虎丘、龍井”,這和建州的北苑先春、龍焙是差可比擬的。

又鼓山半岩茶之所以名為“半岩”,是由於它產於鼓山的半山之故。

2.建州

建州之有建茶,是從唐貞元年間(785—801)常袞為建州刺史時就建溪造為研膏茶開始的。因此,約和常袞同時的陸羽,雖在《八之出》的產茶地區內列有建州,但對它的茶產情況卻說是“未詳”,這大概就是宋熊蕃在《北苑貢茶錄》序中所說的“陸羽《茶經》、裴汶《茶述》者,皆不第建品”,是由於“二子未嚐至建”之故。另外,唐李肇的《國史補》在列舉唐代名茶時,對建茶也未予述及。這說明建茶之聞名於世,當在唐代末年。

建州茶中最膾炙人口的,先是北苑茶,後是武夷茶,在清代初年,“且以武夷茶為中茶之總稱”(見民國《崇安縣新誌》1940年)。宋胡仔的《苕溪漁隱叢話》對這兩種茶的產地介紹得十分清楚。《苕溪漁隱叢話》說:

“餘至富沙,按其地理,武夷在富沙之西,隸崇安縣,去城二百餘裏(裏數恐有誤);北苑在富沙之北,隸建安縣,去城二十五裏。北苑乃龍焙,每歲造貢茶之處,即與武夷相去遠甚。”

關於“北苑貢茶”的采製情況,在《三之造》之述評中業已述及,這裏就不再重複了。

這裏談一談武夷茶。

過去很多人有這樣的說法,“至元武夷興而北苑遂廢”,意思是,到了元代,武夷茶興起後,北苑茶就被廢棄了。這從貢茶來說,是正確的,但武夷茶的為人們所知,可以上溯到唐代。唐·徐夤在《尚書惠臘麵茶》詩中,已有“武夷春暖月初圓”之句,說明那時已有武夷茶了。不過,根據民國《崇安縣新誌》(1940年)的記載,在時間上還可以上推到較徐夤為早的唐代孫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