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茶道(20)(3 / 3)

“按陸羽《茶經》,台州下注雲:生赤城山者,與歙同。桑莊《茹芝續譜》雲:天台茶有三品,紫凝為上,魏嶺次之,小溪又次之。紫凝,今普門也;魏嶺,天封也;小溪,國清也。而宋公祁答如吉茶詩,有佛天雨露,帝茹仙漿之語,蓋盛稱茶美,而不言其所出之處。今紫凝之外,臨海言延峰山,仙居言白馬山,黃岩言紫高山,寧海言茶山,皆號最珍,而紫高茶山,昔以為在日鑄之上者也。”

其中的紫凝,一名瀑布山,明萬曆《天台山方外誌》(1601年)說:

“瀑布山,一名紫凝,在縣(指天台縣)西四十裏三十二都,山有瀑布,垂流千丈……其山產大葉茶。”

可惜的是,以上所說的天台茶的三品,到了清代初年,都已不再出產。清乾隆《天台山方外誌要》(1767年)的記載是:

“桑莊《茹芝續譜》雲:天台茶有三品,紫凝、魏嶺。小溪是也,今諸處並無出產。”

近年來,天台山的茶葉已有很大發展,特別是天台的華頂茶,有獨特的色香味,已一致認為它是浙江的名茶之一。

(五)劍南茶區

1.彭州

(1)九隴縣

九隴縣,即今四川彭縣。

據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約在1692年前)說:彭縣西三十裏有至德山,一名茶籠山。據傳,唐開成年間(836—840),曾有釋羅僧在茶籠山居住過。當他在山“修行”期間,可能修建有以至德山為名的禪寺,但這已是陸羽死後幾十年的事了。

(2)棚口

棚口(即堋口)有茶城,在原堋口縣西北十五裏,說明堋口是一個產茶很多的地方。五代蜀毛文錫的《茶譜》即對包括棚口在內的彭縣的產茶地有較詳的敘述。

2.綿州

綿州,居涪江右岸,北負龍安山(一名茶坪山),過去是四川的茶產中心地。但據民國《綿陽縣誌》(1932年)說:

“……其稱綿州者,乃綿州舊屬之龍安縣及西昌、昌明、神泉諸縣,皆產茶之地,今綿陽境內茶樹無有……”

(1)龍安縣

龍安縣,因龍安山得名,其轄境相當今四川安縣地。

安縣,是《七之事》中所引述的晉代劉琨要其侄劉演為其買茶的地方,可見安縣在很早以前已是一個有名的茶產地了。據清同治《安縣誌》(1863年)說:

“安縣西北境內沿山一帶素產春茶。”

過去的龍安還產有一種名茶,叫做騎火茶。明·錢椿年撰、顧元慶校《茶譜》曾把龍安之騎火茶和劍南的蒙頂石花、湖州的顧渚紫筍等名茶並列。騎火茶產於今綿陽地區的平武縣。

(2)西昌縣、昌明縣、神泉縣

唐·李肇《國史補》在列舉唐代名茶時,曾說:“東川有神泉、小團、昌明、獸目。”其中除小團茶查無記載外,這裏簡單地談一下其他三種名茶。

昌明是唐代以後的名茶產地,唐詩人白居易曾有“渴嚐一碗綠昌明”的詩句,所謂“綠昌明”就指的是昌明縣所產的茶。另外,上引的《國史補》中,還記載有西藏王讚普用昌明茶等招待唐朝使臣的故事,說明昌明茶在當時業已輸入西藏,並被認作是名茶的。

神泉縣以縣西有神泉得名,泉冬溫夏涼,飲之能除宿疾。神泉縣也是東川茶的產地之一。

獸目茶曾與唐代名茶之一——蒙頂茶齊名。據清同治《彰明縣誌》(1871年)說:

“獸目山,在縣西二十裏……產茶甚佳,謂之獸目茶。即今青岩山。”

3.蜀州

蜀州是唐代很著名的茶產地。毛文錫的《茶譜》即曾指出:蜀州所屬的晉原、洞口、橫原、味江、青城等地所產的橫牙、雀舌、鳥嘴、麥顆、片甲、蟬翼等茶,都是散茶中的最上品。

上列蜀州的五個產茶地區,除青城將在下麵再為介紹外,這裏簡單談一下橫原、洞口和味江。

據清光緒《崇慶州誌》(1877年)說:

“州西懷遠鎮萬家坪山中產毛尖茶……懷遠鎮,即古橫原也,見《通誌》,第不知懷遠之名起於何時,及閱毛文錫《茶譜》,蜀州晉原、洞口、青城、橫原所出鳥嘴、雀舌、蟬翼、鱗甲,皆散茶最上者;考文錫為五代蜀人,乃知宋以前即有此稱,又與蜀州晉原並舉,必起自唐時也。”

又據民國《崇慶縣誌》(1926年)說:

“西山夙以產茶名,孟蜀毛文錫《茶譜》之橫原、洞口,即在於是……白茶之美者,產味江之龍石崖,其幹獨紅,味為較勝。”

由此可知,橫原、洞口和味江,都在今崇慶縣境內,至於晉原。因查無記載,暫從略。

青城縣,因山為名。青城山茶,曆來是以名茶作為“貢品”的,清代所貢芽茶的數量,竟達八百斤。據清光緒《灌縣誌》說:

“今則穀雨前嫩芽之有毛者稱良,然不易得,有貢茶故耳。”

在這裏附帶談一下灌縣的另一名茶——沙坪茶。

清光緒《灌縣誌》引毛文錫《茶譜》說:

“玉壘關外寶唐山有茶樹,產於懸崖,筍長三寸五寸,方有一葉兩葉。”

這說的就是沙坪茶。又據明代楊慎《沙坪茶歌》的敘述,則《七之事》中所引述的西晉張載詩句中“芳茶冠六清”的芳茶,說的也是沙坪茶。因此,沙坪茶很早以前就是一種名茶了。

4.邛州

邛州從唐代起就是一個有名的茶產地,據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集解”說:

“唐人尚茶,茶品益眾……蜀之茶,則有……邛州之火井、思安……皆產茶有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