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茶道(14)(3 / 3)

《茶經》中所述的酌茶方式,歸根結底,要求達到一個“勻”字,要把沫餑,茶湯均勻地分盛5碗。沫餑總稱為“華”。沫、餑、花三者究以何者為上,《茶經》沒有說明,從順序看,以沫為最好;從描述的內容看,則以餑為最好。有好有次,所以要求三者均勻。但為什麼說沫餑是茶湯的精華,這對現代的人來說,無論在實踐上或理論上都是無法理解的。這是否是唐代餅茶的特征,或是《茶經》作者的特殊愛好,尚待進一步研究。

《茶經》說的“茶性儉,不宜廣”,後人多理解為“飲茶以客少為貴,客眾則喧,喧則雅趣乏矣”(見明·張源《茶錄》)。但這種說法不全麵。首先,“茶性儉”的儉,有貧乏、不豐足的意思,“茶性儉”,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茶湯的水浸出物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不多。因此,水不宜多,水多了滋味淡薄。其次,在《六之飲》中,曾說“坐客數至五……至七”,並沒有張源那種“以客少為貴”的意思。至於《五之煮》中所說的“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飲”,那是茶質問題,與人數並無關係。當然,這並不是說陸羽主張過坐客要多,而隻是說陸羽非常重視茶湯的質,並不重視茶湯的量,煮水一升,酌分5碗,每碗所盛茶湯不過碗的容量的五分之二(碗,即甌,越州甌,受水半升以下,見《四之器》),就是很好的說明。

《五之煮》最後談到了茶的色、香、味。“其色緗也”,即湯色淺黃,這不是沫餑的色,因為沫餑的色是白的。“其馨歡也”,即是說香氣至美,這與《大觀茶論》所說的“茶有真香”一樣,沒有說出是什麼樣的香氣來。要描述茶香是一件困難的事,茶中的芳香物質,按有機化學分類,現已分析出三百數十種,即使在一種茶葉中沒有那麼多種,但每種茶葉有各自的香氣特點,還是可以用形象化的詞句來描述的。關於味,《茶經》說:“其味甘,檟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但另一版本說:“其味苦而不甘,檟也;甘而不苦,荈也。”根據《爾雅·釋木》所說的“檟,苦荼”,則另一版本之說較為合理。檟、荈、茶都是茶(見第一講),甘而不苦的茶是沒有的,這是無須解釋的常識。《大觀茶論》說:“夫茶,以味為上,香、甘、重、滑,為味之全。”說的是味的四個要點,即香、甜、濃、爽,沒有直接指出苦來。一般地說:“啜苦咽甘”,即先苦後甜,是好茶的特征,甜不是糖一類的甜味,指的是一種醇而爽的感覺。陸羽在這裏插上的這一段話,以及上麵所說的酌茶,都屬於飲的含義,寫在《五之煮》裏,是令人費解的。

第六講茶的飲用

一、原文

翼而飛,毛而走,呿而言,此三者俱生於天地間,飲啄以活,飲之時義遠矣哉!至若救渴,飲之以漿;蠲憂忿,飲之以酒;蕩昏寐,飲之以茶。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揚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滂時浸俗,盛於國朝。兩都並荊俞(俞當作渝,巴榆也)間,以為比屋之飲。

飲有□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於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庵茶;或用蔥、薑、棗、橘皮、茱萸、薄荷之屬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於戲!

天育萬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獵淺易。所庇者屋,屋精極;所著者衣,衣精極:所飽音飲食,食與酒皆精極之。茶有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陰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別也;膻鼎腥甌,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飛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內生,非炙也;碧粉縹塵,非末世;操艱攪遽,非煮也;夏興冬廢,非飲也。

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約碗數,但闕一人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

二、解析

《六之飲》論述了飲茶的現實意義、飲茶的沿革和飲茶的方式方法。《茶經》作者在這一講裏再三強調飲茶的特殊意義,把前已論述過的造、器、煮的三個方麵主要問題和飲用問題列為“九難”,並提出了他所提倡的飲茶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