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茶道(14)(2 / 3)

煮好後就是酌茶(即用瓢舀茶)。酌茶的手續也很繁瑣。當第一煮水沸時,水麵上出現一層色如黑雲母的水膜,這層膜有礙茶味,要取出倒掉。酌茶時,舀出的第一瓢是“雋永”,要留存在“熟盂”內,備作孕育沫餑、抑止沸騰之用,以後才一瓢一瓢地酌到茶碗裏。一升水,隻酌5碗,乘熱喝完,這樣才不致“精英隨氣而竭”,在酌茶時,要使各碗的沫餑均勻,因為沫淳是茶湯的精華,否則,五碗茶湯的滋味就不一樣了。《茶經》對沫餑作了詳細的形象化的描述,並按薄、厚、細輕分為沫、餑和花3類。所謂沫餑,據《茶經》所述,是一層在茶湯麵上的浮沫。

這種煮酌方式和方法,具有4個特點:

(1)先把水燒開,加入鹽後,再放入茶末,也就是在同一隻鍑內先燒水,後煮茶,這是加鹽的茶。

(2)水分為三沸,是以水的氣化現象,即以“魚目”“連珠”“鼓浪”來分的,也就是明代張源《茶錄》中所說的“形辨”。因為酸是沒有蓋的,這樣才能“形辨”。

(3)十分注意沫餑的孕育和每碗沫餑的均勻,在第二沸時酌出一瓢水,在第三沸時酌出一瓢“雋永”,都是為達到這一目的而服務的。

(4)酌茶是在茶湯沸騰的時候進行的,茶滓隨著沸水翻騰,舀入緮中的茶,有沫餑,有茶湯,也有茶滓。所以,這與現在的茶湯大不一樣,而可能是一種類似晉代那個蜀嫗在市上出賣的“茶粥”那樣的帶有茶末的茶。(見《七之事》“傅鹹司隸教”條)這種煮茶方法深受當時詩人元稹、白居易、陸龜蒙、皮日休等的讚賞,專門寫了煮茶的詩。在日本的茶道裏,現在還可以看到某些方麵(不是全部)有著類似(不是相同)之處(關於日本的茶道見第六講)。但隨著製茶方法的改變和葉茶的興起,到了宋代,燒水的緮已改用了瓶(銅瓶),難以看到水的沸騰情況,已無法“形辨”;而且,把唐代“以末就茶鑊(音huo,意義同緮)”的煮茶方法也改變為“以今湯(水)就茶甌(茶碗)瀹之”的泡茶方法,水沸的情況隻能以聲音來辨別了(稱做“聲辨”)。“鬆風桂雨到來初,急引銅瓶離竹爐,待得聲聞俱寂後,一甌春雪勝醍醐。”這首詩就是描述聲辨的。當水沸的聲象“鬆風桂雨”的時候,就把爐上的銅瓶拿開,等到沒有聲音了,將沸水衝入茶碗,茶湯上就浮起了一層白似春雪的沫餑。(見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古人對煮水過程的觀察是十分細致的。明代張源的《茶錄》作了概括性的論述:

“湯有三大辨、十五小辨”一日形辨,二日聲辨,三日氣辨。形為內辨,聲為外辨,氣為捷辨。如蝦眼、蟹眼、魚眼、連珠,皆為萌湯;直至湧沸如騰波鼓浪,水氣全消,方是純熟。如初聲、轉聲、振聲、驟聲,皆為萌湯;直至無聲,方是純熟。如氣浮一縷、二縷、三四縷,及縷亂不分,氤氳亂繞,皆為萌湯;直至氣直衝貫,方是純熟。

上述湯有三大辨,十五小辨,是古人對煮水全過程的繪影繪聲、維妙維肖的寫照。

在燒開水的過程中,水被加熱後,先是在容器壁和底部出現一些小氣泡,這種小氣泡是由吸附在容器壁和溶在水中的空氣形成的。氣泡中除了一定量的空氣外,還有因受熱而產生的飽和水汽。當溫度升高的時候,小氣泡膨脹,在浮力作用下由底部上升,當氣泡上升到了溫度較低的部位,氣泡內大部分水汽又凝結成水,外部壓強就比氣泡內的壓強大,這時候泡體積就縮小。當繼續加熱使溫度升高的時候,氣泡的膨脹則更加厲害,但是上升到溫度較低的部位時,氣泡中的水汽又要凝成水,體積又縮小。所以,在加熱燒水過程中,隨著溫度的不斷升高,氣泡的體積就一會兒膨脹、一會兒縮小(如“蝦眼、蟹眼、魚眼、連珠”),發生振動。當這種振動頻率與燒水容器的頻率相同時,就產生共振現象,這時我們就會聽到水響(如“初聲、轉聲、振聲、驟聲”),這是水還沒有達到沸點的情況下的現象(“皆為萌湯”)。水在加熱過程中,大約有90%的溶解氣體是以小氣泡形式放出來的(“如氣浮一縷、二縷、三四縷,及縷亂不件真亂繞”)。當水溫達到足夠的高度,氣泡內水汽飽和,氣壓逐漸增大,這時,氣泡在上升過程中體積不僅不再變小,而且繼續增大。這樣,氣泡浮力也變大,就由底部向上升,升到水麵才破裂,放出蒸氣(“氣直衝貫”),於是水就沸騰了(“方是純熟”)。水在沸騰後,氣泡與容器的共振現象不存在了,所以水不響了(“直至無聲”)。

對水沸程度的辨明,不論是形辨、聲辨或氣辨,其目的都是為了防止水的“嫩”或“老”。“老與嫩,皆非也”(見明·屠隆《考架餘事》),這在現代人也是這樣的。所謂嫩,就是水還沒有完全燒開;所謂老,就是水開過了頭。沒有燒開的水不好喝,也不能將茶的水溶物充分地浸泡出來,影響茶的香氣和滋味,開過了頭的水,隨著沸騰時間的持續,不斷排除溶解於水中的氣體,使水變為無刺激性,用這種開水泡茶,常有滯鈍的感覺,也不利於茶味。特別是有些河水、井水都含一些亞硝酸鹽,這樣的水在鍋裏煮沸的時間長了,水分蒸發很多,剩下來的水,裏麵亞硝酸鹽的含量就高了。同時,水中一部分硝酸鹽也因為受熱被還原成亞硝酸鹽,這樣,亞硝酸鹽的含量就更高了。亞硝酸鹽是一種有害的物質,喝下有害物質含量高的水,當然是不好的,有時甚至容易中毒。“水老不可食也”,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