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茶道(13)(3 / 3)

在以上兩次感官評水中,對井水,一次評的結果是最差,另一次評則為第二,這是水中所含物質不同及其溶解度也不相同的緣故。但怎樣不同呢?感官審評是無法作確切回答的。水中溶解的物質主要是氣體和礦物質的鹽類,它們都以分子或離子狀態存在於水中。天然水中溶解的鹽類主要是鈉、鉀、鈣、鎂的重碳酸鹽、氯化物和硫酸鹽。這些成分的含量,必須通過化學分析方法進行檢測,才能確認。

根據水的輕重來鑒別水質,也有其片麵性。水重是水中所含的礦物質多,礦物質含量多的水,當然不是好的飲水。但用這種方法去鑒別水質是有條件的,就是水溶物必須相同,因為水溶性的物質很多,有的有益於水質,有的則有損於水質,淺井水和泉水的單位容積的重量可能相同,但因水溶物及溶解度的不同而大有區別。

因此,上述的三類辨水經驗,都不能說明水質優劣的原因。隻有通過測定飲用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才能鑒定水質。

鑒定水質常用的主要的水質指標包括:

(1)懸浮物,是指經過濾後分離出來的不溶於水的固體混合物的含量。

(2)溶解固形物,是水中溶解的全部鹽類的總含量。

(3)硬度,通常看成是天然水中最常見的金屬離子鈣、鎂離子的總含量。

(4)堿度,指水中含有能接受氫離子的物質的量。

(5)pH值,是表示溶液酸堿性的一種方法。

由於水的用途不同,對水質的要求也不同,飲茶用水應以懸浮物含量低,不含有肉眼能見到的懸浮微粒,總硬度不超過5度,pH值小於5以及非鹽堿地區的地表水為好。目前,城鎮已普遍飲用自來水,它經過消毒與過濾,用於衝泡茶葉是好的。至於好的泉水,像杭州的虎跑泉水、福州的鼓山喝水岩泉水,用來泡茶,如果泡的是名茶,確是真香真味,更耐人品啜,這對住在大城市的飲茶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

《茶經》說:水初沸時,按水的多少放入適量的鹽調味,至於加鹽有什麼好處,陸羽則並未加以說明。現在的少數地區,也還有在茶湯中加入少許鹽的習慣。但實驗證明,在茶湯中加入氯化鈉16ppM,就會使茶味淡薄,也有損於茶的香味。同時,在唐代就已有人提出“鹽損添常”(見薛能《蜀州鄭使君寄鳥嘴茶因以贈答八韻》)。即鹽有損茶味,不宜加得多的意見。因此,《茶經》所說的“調之以鹽味”,可能與水質有關,也可能是陸羽的飲用習慣。

陸羽對水質有豐富的鑒別經驗,他死後不久,在張又新的《煎茶水記》中,記有這樣一個被廣為傳誦的故事:

“代宗朝(763—779年),李季卿刺湖州(即任湖州刺史),至維揚,逢陸處士鴻漸。李素熟陸名,有傾蓋之歡,因之赴郡。抵揚子驛,將食,李曰:陸君善於茶,蓋天下聞名矣!況揚子南零水又殊絕,今者二妙幹載一遇,何曠之乎?命軍士謹信者,挈瓶操舟,深詣南零。陸利器(準備好煮茶器具的意思)以俟之。俄水至,陸以杓揚其水,曰:江則江矣,非南零者,似臨岸之水。使曰:某榷舟深入,見者累百,敢虛紿乎?陸不言。既而傾諸盆,至半,陸遽止之,又以杓揚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駭伏罪,曰:某自南零齎至岸,舟蕩,覆半,懼其鮮,挹岸水增之,處士之鑒,神鑒也!其敢隱焉。”

這段故事把陸羽鑒別水質的本領誇大了,但由此卻引起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次關於水質鑒別的學術爭論。

《煎茶水記》說陸羽曾把天下水味品第為二十等:

“廬山康王穀水簾水第一;無錫縣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峽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獨清冷,狀如龜形,俗雲蝦蟆口水,第四;蘇州虎丘寺石泉水第五;廬山抬賢寺下方橋潭水第六;揚子江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西東瀑布泉第八;唐州柏岩縣淮水源第九;廬州龍池山嶺水第十;丹陽縣觀音寺水第十一;揚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漢江金州上遊中零水第十三;歸州玉虛洞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關西洛水第十五;吳淞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千丈瀑布水第十七;柳州圓泉水第十八;桐廬嚴陵灘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

這段記載與《茶經》中論水的幾句話是有矛盾的。因此,宋代歐陽修在《大明水記》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