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茶道(12)(2 / 3)

如上所述,飲茶用具的設計與茶湯的色、香、昧是有很大關係的。就全部茶器來說,主要還在於製成茶器的材料。茶器原材的選擇,除了要求堅而耐用、雅而不侈以外,還要求有益於茶湯色、香、味,至少要不損壞茶質。《茶經》對這一方麵是非常重視的。夾用小青竹製,是“假其香潔以益茶味”;紙囊用剡藤紙,為了“不泄其香”;漉水囊的格用生錒製,因“無有苔穢腥澀意……”。至於碾主要用桔木鍑用“急鐵”,水方用稠木板或隗木板等,瓢田梨木,以及鹺簋、熟盂、碗等用瓷器,都是為了不損害茶質。雖然,現代的飲茶用具已不存在這一問題,但由於茶葉的吸附性較強,在製造過程中和包裝材料上還應十分重視防潮和防汙染的措施,這是不待言的。

第五講茶的烤煮

一、原文

凡炙茶,慎勿於風燼間炙。嫖焰如鑽,使炎涼不均。持以逼火,屢其飜正。候炮出培□,狀蝦蟆背,然後去火五寸。卷而舒,則本其始,又炙之。若火幹者,以氣熟止;日幹者,以柔止。

其姑,若茶之至嫩者,蒸罷熱搗,葉爛而牙筍存焉。假以力者,持千鈞杵,亦不之爛。如漆科珠,壯士接之,不能駐其指。及就,則似無穰骨也。炙之,則其節若倪倪如嬰兒之臂耳。

既而承熱用紙囊貯之,精華之氣,無所散越,候寒末之。(末之上者,其屑如細米;末之下者,其屑如菱角。)其火,用炭,次用勁薪。(謂桑、槐、桐、櫪之類也。)其炭,曾經燔炙,為膻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之。(膏木,謂柏、桂、檜也。敗器,謂朽廢器也。)古人有勞薪之味,信哉!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舜賦》所謂:水則岷方之注,挹波清流。)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湧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頸疾。又水①流於山穀者,澄浸不泄,自火滅至霜郊以前,或潛龍畜毒於其間,飲者可決之,以流其惡,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井,取汲多者。

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初沸,則水合量,調之以鹽味,謂棄其啜餘(啜,嚐也,市稅反,又市悅反),無乃□□而鍾其一味乎?(□,古暫反。□,吐濫反。無味也。)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夾環激湯心,則量②末充當中心而下。有頃,勢若奔濤濺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華也。凡酌,置諸碗,令沫餑均(《字書》並《本草》:餑,蒲笏反)。沫餑,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餑,細輕者曰花。如棗花漂漂然於環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雲鱗然。其洙者,若綠錢浮於水湄③,又如菊英墮於尊俎之中。餑者,以滓煮之,及沸,財重華累沫,皤皤然若積雪④耳。《荈賦》所謂:“煥如積雪,煜若春敷”,有之。

第一煮水沸,棄⑤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雲母,飲之則其味不正。其第一者為雋永,(徐縣,全縣二反。至美者曰永。雋,味也,永,長也。味長曰雋永。《漢書》:蒯通著《雋永》二十篇也。)或留熟以貯之,以備育華救沸之用。諸第一與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飲。

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碗數至三,多至五,若人多至十,加兩爐。)乘熱連飲之,以重濁凝其下,精華浮其上,如冷,則精英隨氣而竭,飲啜不消亦然矣。茶性儉,不宜廣,則其味黯澹。且如一滿碗,啜半而味募,況其廣乎!

其色緗⑥也。其馨欺也;(香至美曰欺音備)。其味甘;檟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一本雲:其味苦而不甘,檟也;甘而不苦,荈也。)注釋:①水,有的版本為“多別”二字。

②量,有的版本為“煎”。

③湄,有的版本為“渭”。

④雪,有的版本為“雲”。

⑤棄字前,官的版本有“而”字。

⑥緗有的版本為“縮”。

二、解析

《五之煮》論述茶湯的調製,也就是餅茶的烤煮方法,其步驟是先用火烤炙,再搗成末,然後烹煮取飲。《茶經》作者在本講裏著重地論述了烤茶的方法和烤茶的燃料,煮茶的水和如何煮茶,最後還論述了如何飲茶,這一部分與《六之飲》有關。

《五之煮》所涉及的方麵甚廣,對現代飲茶者來說,有的已經過時(如烤炙),有的尚有參考作用(如用水),本講評述重點是水的選用,對於其它方麵,僅作曆史性的論述。

三、烤和碾

《茶經》寫作時代的餅茶,按現在的茶葉分類,屬於“不發酵”的蒸壓茶類。這類茶葉經蒸壓成型後加以人工幹燥(烘幹)或自然幹燥(曬幹),其成品含水量一般較葉、片、碎、末茶為高。在唐代的幹燥技術與貯藏、包裝條件下,餅茶的含水量都是很高的,因此,在飲用之前,如果沒有一道烤茶的手續,就很難將餅茶碾碎成末,也很難保持茶的香味。《茶經》作者之所以十分重視烤茶,其原因也在這裏。

陸羽對烤茶的技術很有研究。在《五之煮》中,一開始就提出了火候(溫度與時間)問題。烤茶的溫度要高一些(“持以齜”),但要經常翻動,使受熱均勻(“屢其飜正”),否則就會“炎涼不均”;烤茶的時間,初烤以餅茶表麵豹變化(“狀蟆背”)而定,複烤則應視餅茶的幹燥方法(烘幹或日曬)分別以氣化(“以氣熱止”)或柔軟(“以柔止”)程度而定;在兩次烤茶之間,有一定的冷卻時間,並有檢驗的標準(“卷而舒”),這樣才能避免“外熟內生”。(見《六之飲》“茶有九難”之六),才能具有合乎理想的香氣(“精華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