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茶道(7)(3 / 3)

另一問題是“拍茶”。“拍”是拍擊的意思。占樂府《孔雀東南飛》有“舉手拍馬鞍”之句。拍的力量很小,不能與“榨”、“壓”相比。把蒸搗後的茶坯放在模子裏拍,餅茶就不會壓得很實。《三之造》的最後一段,提到“蒸壓則平正,縱之則坳垤”。這說明了兩點:首先,拍就是壓,拍不是用手拍實,而是用手壓實;其次,壓的力量並不大,因為“縱之”就“坳垤”。在餅茶八等中,除了“如陶家之子羅膏土以水澄泄之”以外,都是不平正的。所以,“拍之”的“拍”,應解作拍壓。

此外,關於蒸與焙的時間和溫度、列茶的時間,以及各個工序的掌握方法,《茶經》都未作說明,雖然在以後的茶書中偶有述及,但多語焉不詳,這在第二講中已大致談到了。

五、製茶工藝和茶類的發展

唐代餅茶的出現,經曆了漫長的曆史階段。唐以前的茶葉,如唐·皮日休在《茶中雜詠詩序》中所說:

“自周以降,及於國朝(唐朝),茶事竟陵子陸季疵(陸羽字)言之詳矣,然季疵以前稱茗飲者,必渾以烹之,與夫瀹(以湯煮物)蔬而啜者無異也。”

製茶工藝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唐以前的很長時期中,進程緩慢,約在秦漢以後,才有如三國魏時張揖《廣雅》中所說的製茶方法:

“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複之,用蔥、薑、桔子筆(筆,音mao,原意是用菜雜肉為羹,這裏是說用蔥、薑、桔子雜茶為羹)之。”

這裏所說的製法,正是餅茶製造工藝的萌芽階段。茶葉由原先的用鮮葉煮作羹飲發展到製成茶餅,並在飲用時加以烤炙搗碎,以沸水衝泡。這時,雖然還沒有蒸、搗、拍、焙等工序,但在煮飲以前,必然有一個幹燥的過程,這個幹燥過程是陰幹還是曬幹,以及後來如何從這種加上米糊的茶餅發展成為經過蒸壓的餅茶,則尚無史料可查。

到了唐代,“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見《六之飲》)但這四種茶,隻有原料老嫩、外形整碎和鬆緊的差別,其製造方法基本相同,都屬於經過蒸青的“不發酵”的茶葉。《茶經》中所介紹的餅茶製法,從《茶經》成書的時間和地點看,可能就是當時最負盛名的“貢茶”,即宜興陽羨茶和長興顧渚紫筍茶的製造方法。這種蒸青製法,在唐代就已傳到了日本,現在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鎮一帶的侗寨裏仍可看到它的遺跡。

蒸青法的發明,是製茶技術史上一大進展。除蒸青法外,唐時還有另一種製法,即炒青法。如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有“白傍芳叢摘鷹嘴,斯須炒成滿室香”之句,這裏說的是“炒”。宋·朱翌《猗覺寮雜記》(約十二世紀)說“唐造茶與今不同,今采茶者,得芽即蒸熟、焙幹,唐則旋摘旋炒”,說的又是“炒”。可見唐代除蒸青餅茶的製法外,已有炒青製法的萌芽,不過炒青方法。並未在唐宋兩代廣為流行。又朱翌說唐時製茶旋摘旋炒,可能是指現采現製、當場飲用的特殊情況,而不是唐時的普遍情況。

宋代北苑貢茶的製法,基本上並沒有超越唐代製造餅茶的範圍,但較唐代精巧細致,特別是茶麵的紋飾在要求精美的同時,益趨向於浮華。趙汝礪《北苑別錄》對當時的製茶方法有較具體的論述。他說:

蒸茶茶芽再四洗滌,取令潔淨,然後入甑,俟湯沸,蒸之。然蒸有過熟之患,有不熟之患,過熟則色黃而味淡,不熟則色青而易沉,有草木之氣,唯在得中之為當也。

榨茶茶既熟,謂‘茶黃’,須淋洗數過(欲其冷也),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水芽以高榨壓之,以其芽嫩故也)。先是包以布帛,束以竹皮,然後入大榨壓之,至中夜,取出揉勻,複如前入榨,謂之翻榨,徹曉奮擊,必至於幹淨而後已。蓋建茶味遠而力厚,非江茶之比,江茶畏流其膏,建茶唯恐其膏之不盡,膏不盡,則色味重濁矣。

研茶研茶之具,以柯為杵,以瓦為盆,分團酌水,亦皆有數……海水研之,必至於水幹、茶熟而後已。水不幹則茶不熟,茶不熟則首麵不勻,煎試易沉,故研夫猶貴於強而有力者也……造茶凡茶之初出研盆,蕩之欲其勻,揉之欲其膩,然後入圈製鎊。(銙音kua,即模具),隨笪(笪,音da,粗竹席)過黃。有方銙,有花銙,有大龍,有小龍,品色不同,其名亦異,故隨綱唐宋以後,大量貨物,分批起運,每批編立字號,分為若幹組(一組稱一綱),係之於貢茶雲。

過黃茶之過黃,初入烈火焙之,次過沸湯濫(濫,音lan,烤炙的意思)之,凡如是者三,而後,宿一火,至翌日,遂過煙焙焉。然煙焙之火不欲烈,烈則麵炮而色黑,又不欲煙,煙則香盡而味焦,但取其溫溫而已。凡火數之多寡,皆視其鑄之厚薄。跨之厚者,有十火至於十五火;銙之薄者,八火至於六火。火數既足,然後過湯上出色,出色之後,當置之密室。急以扇扇之,則色澤自然光瑩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