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在中亞那莽莽的沙原和被太陽烤得發燙的岩灘之上,曾經是一個含鹽量很少的淡水海。住在海岸邊的人們稱此海為“阿拉”海。“阿拉”一詞在俄語中的意思是“孤零零的”。這一令人稱奇的孤海深67米,南北將近430公裏長,東西略短一些。而其周圍是方圓數百公裏的沙漠。

有阿姆河和錫爾河兩條大河注入鹹海。河水來自高聳雲霄的帕米爾高原。許多世紀以來,鹹海的水位基本保持不變。

每年有多少海水從水麵蒸發掉,就會有多少水從阿姆河和錫爾河補充進來。流入海中的水和大海失掉的水一直保持平衡。

海上有商船和捕魚船航行。海裏有一千多個大小島嶼。

鹹海沿岸有漁民和他們的家口居住,有工廠在進行生產,還有繁忙的港口和碼頭。鹹海岸最大的港口是鹹海港和穆伊納克港。以前,為了防止冬季的狂風襲擊穆伊納克港口,必須築起高壩把港口與大海隔開。現在,從穆伊納克港到海岸邊約有60公裏。被太陽烤得發燙的帶有鹽堿的沙地把港口和大海隔開了,一些廢舊船隻停放在沙地上。

現在,鹹海港也同樣遠離了大海。在港口和大海之間是廢舊船隻停放場,廢舊船隻停放在太陽曬得發燙的帶有鹽堿的沙地上。

災難始於本世紀五十年代。人類對此難逃其咎。當時,在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棉農和稻農們急劇擴大了棉花和水稻的播種麵積。難道這有什麼不好嗎?多產些棉花,可以多多織布;還會有更多的稻米食用。但在自然界中,一切並非如此簡單。

種植棉花和水稻需要修建灌溉渠網。而渠水引自阿姆河和錫爾河。水從田地裏蒸發了,不會再流入鹹海。流入鹹海的水開始少於從海麵蒸發掉的水。海水的數量開始減少。現在的水量幾乎比五十年代初減少了三分之二。鹹海的海麵也下降了三分之二。從前海裏的許多島嶼已與陸地相連。海水的含鹽量已比從前增加了一倍。魚類不能適應在這樣多含鹽量的水中生活,紛紛死去。捕魚業已經告終。

人類希望得到更多的棉花和稻米的良好願望反倒為其帶來了生態災難。鹹海在變幹。它很快就會變成兩個含鹽量很高的小湖。氣候也發生了變化。住在鹹海岸邊的人們所食用的魚兒也消失了。大風把千萬噸的鹽粒連同沙子一起從已裸露的海底吹起,隨後會隨著雨水落到鹹海沿岸地區的土地上。

沿岸地區每公頃土地上平均會落下約700公斤鹽。這不僅會影響田地的產量,還會對人的健康造成相當大的危害。人的壽命在急劇縮短,兒童死亡率在快速增長。

破壞自然界的平衡通常十分容易,可惜的是,要想恢複平衡,往往是很難的。因此,在著手實現宏大的、表麵上看來有益的計劃之前,全人類和每一個人都應當顧及問題的方方麵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