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明雖然擁有著數不清的珍貴文化寶藏,但它的無緣消失仍是一個未解之謎,也嚴重影響了對它價值的判定,因為一種沒有連續性的文化,它的影響力是會大大降低的。

在距今4000年左右,以太湖流域為中心的良渚文化已經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然而就在這段時期,良渚文化卻突然銷聲匿跡了,許多年之後,這一地區的文化則被稱為吳越文化。從考古學上來看,良渚文化和吳越文化之間不存在直接的源流關係。

那麼,創造了輝煌的良渚文化到底流向了何方呢?這一直都是困擾考古界的一大疑團。現在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海侵造成的文化消亡;二是洪水災害說;三是戰爭說。

海侵說認為,在距今6000年前後,正處於良渚文化晚期,全球發生了氣候變遷,氣溫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麵上升。太湖平原除了少數高地和丘陵外,全部淪入汪洋之中,造成了一次大規模的海侵。大部分的聚落被洪水淹沒,設施被摧毀,良渚人就這樣沒有了家園,沒有了生存之地,或遷移或死亡,輝煌一時的良渚文化也就這樣給海侵摧毀了。

洪水說認為,良渚文化晚期,太湖地區氣候由寒冷變得溫暖濕潤,雨量明顯增多,因此山洪暴發,江河水漲,洪水泛濫,陸地被淹,黃河、長江的下遊,尤其是長江三角洲之地,一片汪洋,人們隻能向高處躲避或逃奔外地。特大洪水災難延續了若幹年,良渚人無法生存,剩下的人在相當一段時間之內,隻能勉強維持生活。於是他們隻有背井離鄉,有的南下,有的北上,被迫大規模地舉族遷徙。因此,良渚文化在太湖地區突然消失,出現了數百年的空缺。

戰爭說認為,良渚社會時期,在黃河、長江流域地區,類似的部落方國為數不少。隨著各古國政治的加強,擁有神權、王權、軍權於一體的統治者,對內實行著血腥的統治,對外為了聚斂更多的財富,擴大地盤和增加人口,同周鄰部落古國之間發生著激烈的掠奪性戰爭。良渚部族本來在當時是最發達、最強悍的一支,但是由於貴族首領的日漸奢糜,普遍追求享樂型的社會生活,社會基層越來越不堪重負,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越來越不相適應,導致社會矛盾激烈,內訌和各立山頭的局麵產生,整個社會越來越缺乏控製力,國力日益削弱,在這種情況下,良渚部族在頻繁的戰爭中也就逐漸失去了取勝的優勢,抵擋不了外敵的入侵,內憂外患,最終良渚文化走向了消亡。

赫梯文明的衰落

赫梯國發源於小亞細亞東部的高原山區,在哈利斯河(今名克澤爾河)上遊一帶。這裏的原始居民稱為“哈梯人”,他們既非閃米特人,也與古代其他民族沒什麼關係。約公元前2000年,一支屬於印歐人的涅西特人遷入此地,與當地的哈梯人逐漸同化,形成了赫梯人,他們說的赫梯語的主要成份是涅西特語。

赫梯國家大約形成於公元前19世紀中葉,初為小國,後以哈圖斯(今波加科斯)為中心形成聯盟,漸趨統一。赫梯在古巴比倫的後期逐漸強盛,長對兩河流域進行侵擾,最大一次入侵發生在公元前16世紀初,赫梯軍隊攻陷巴比倫城。在消滅古巴比倫國後,飽掠而歸。公元前16世紀後半葉,赫梯國王鐵列平進行了改革,他製定了王位繼承法,即長子優先,元長子歸次子,無子歸女婿。改革使赫梯的王權得到鞏固,國勢日盛。公元前15世紀末至公元前13世紀中期,是赫梯最強盛的時期。此間,赫梯人摧毀了由胡裏特人建立的米坦尼王國,並趁埃及埃赫那吞改革之際,奪取埃及的領地,與埃及爭霸。埃及第十九王朝的法老們,都與赫梯交過手。至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時,赫梯與埃及的軍隊會戰於卡迭什(即卡迭什戰役),雙方損失都很慘重,結果於公元前1283年簽訂和約,與埃及的爭霸使赫梯元氣大傷。公元前13世紀末,“海上民族”席卷了東部地中海地區,赫梯被肢解。公元前8世紀,殘存的赫梯王國被亞述所滅。

被遺忘的“兩河文明”

公元前4000年,人類最早的文明就誕生在現今伊拉克所在的兩河流域。當世界上絕大多數地區的人們還處於茹毛飲血的蠻荒階段的時候,古伊拉克文明已放射出了耀眼的光芒。美國曆史學家克萊默曾在他寫的《曆史始於蘇美爾》一書中,列舉了蘇美爾文明在人類曆史上的27個世界第一,如形成第一個農業村落、建造第一座城市、第一次發明船、車和文字等。據估計,伊拉克境內文化遺址可能有數十萬之眾多。

人們透過位於巴格達南90公裏處的巴比倫古城遺址,可以清楚地看到公元前3000多年前強大的巴比倫帝國的風采,巴比倫帝國不僅創立了世界上第一部法典,築造了世界七大奇跡的城牆和空中花園,以及據說讓上帝都感到又驚又怒的巴別通天塔,還首先把一天劃分為12個時辰,實行七日一周的製度,巴比倫帝國使用的文字——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伊拉克的烏爾城遺址、亞述帝國遺址和哈特爾城遺址等向人們訴說著輝煌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