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文明的源頭克諾索斯
在公元前2∞0年一公元前1450年間,地中海克裏特島上的克諾索斯宮是米諾斯文化的中心。而在克裏特島以北的110千米處有一座火山島,即桑托林島(現稱錫拉島)。
大約是在公元前1450年,在托林島和克裏特島發生了若幹次破壞性極大的地質變動。人們不知道這些變動是間隔幾年才發生的,還是同時爆發的。但是大家已知道,桑托林島有過巨大的火山爆發,之後又遭海嘯侵襲。桑托林島上的居民住所完全被熔融的岩流毀滅。同時,大量的火山灰雲升入空中。而根據一些考古學家的意見,火山灰掩埋了克諾索斯宮。
可以肯定的是,當20世紀初克諾斯宮被發掘出來時,考古學家們挖穿了火山噴出的物質。他們還發現了受地震嚴重破壞的痕跡,地震可能是同一次地質變動引起的。有一種推測認為,地震可能先發生,使米諾斯人有時間離開克諾索斯宮,駕船逃跑。然而後來他們可能被海嘯淹沒了。
事件發生的具體經過已經不可能知道了,但這次災難標誌著米諾斯文化的淹沒。
桑托林島在曆史上一直是火山噴發的場所。最壯觀的一次是公元前196年的海底火山噴發,當時從海麵噴射出的火焰持續了4天。這次火山噴發結束後,形成了一個新的島嶼。
哈拉巴文化由盛轉衰
哈拉巴是印度河流域上古文明的城市遺址。考古學家在此發現了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青銅文化遺物,還發現了刻有文字符號的印章,迄今尚未完全解讀。
哈拉巴文化是在印度河流域發展起來的。印度河衝積平原上土地肥沃,適於農業。印度河全長3200公裏,夏季河水水量非常充足,因此這一帶物產豐富、交通發達,為哈拉巴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哈拉巴文化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逐漸進入了全盛時期。居民主要從事農業,他們的主要農作物有大麥、小麥、稻、豌豆、甜瓜、椰棗、棉花、胡麻等。人們已經馴服了水牛、黃牛、山羊、綿羊、豬、狗、貓、雞、象、駱駝等。他們使用青銅製的農具,另外還把水牛用作牲畜。人們還在和洪水進行的鬥爭中,學會了築壩和引水灌溉。在手工業方麵,有冶金、糧食加工、製陶,還有棉、毛紡織,刺繡、染色等。此外,還有珠寶製造和象牙工藝等。
印度河流域的商業也非常發達。本地出產的棉布、香料、木材、珠寶等輸出到西亞等地,自南亞次大陸以外的地區運進工藝品原料。陸路交通主要使用車輛和牛、駱駝等運輸;在水路有船隻。形成了度量衡製度。人們用介殼尺和青銅杆尺計量長度。用砝碼來衡量重量,用小砝碼進行珍寶珠玉的買賣,用二進位製;用大砝碼衡量非貴重物品,用十進位製。
已經有了記載語言的文字,基本上屬於象形文字。哈拉巴文化的文字大多刻在石頭或陶土製成的印章上。當時的全部文字符號有417個。後來文字中的圖形符號已經消失了,這些文字已經簡化,基本符號隻有22個,有的符號加上了短劃線,也有兩個符號連寫的。這些文字到現在還不能解讀。
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是這一文化的兩個重要中心,也是當時兩個最大的城市。它們各占地達85萬平方米,人口也達到3_4萬人。城市規劃中的供水排水係統完善,幾乎每一住屋都有自備水井,每條巷道有一口公共水井。排水則用陰溝,在大街下有深30一60厘米,寬20—45厘米的主溝,每戶又有支溝與主溝相通,樓上的汙水經垂直的水管通向地下溝道。這些水最終經下水道流進大河。
這裏貧富差距十分懸殊。上層人物住的是庭院寬敞、設備完善的高樓大廈;窮人則隻能住矮小、簡陋、擁擠不堪的茅舍。富人使用的物品甚至小孩兒的玩具都鑲有珠寶;而窮人隻能使用由泥土和貝殼製的粗劣物品。
人們的生活內容相當豐富。人們吃的有肉、魚、麵包、餅、蔬菜、水果、牛奶等,穿的有棉布和毛織品。日常用具有碾穀石磨、擦肉具、製餅模子、烘麵包的爐子、做菜的鍋、過濾的穿孔陶器以及盛放食物和飲料的碗、盤等。此外還有照明的燈、燒香的爐。人們注重打扮、裝飾,娛樂方式多種多樣,各種骰子、棋盤、手鼓、響板、豎琴、七弦琴等,均有發現。
哈拉巴文化興旺發達了幾個世紀後,到公元前1750年突然衰滅。其中有些地區,例如摩亨·佐達羅更是遭到巨大的破壞。從此印度河流域哈拉巴文明之光便莫名地熄滅了。
這個古老文明究竟是怎樣毀滅的?印度的史學家根據遺址和遺物從中提出了種種假說,較有影響的有以下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