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1893-1976),字潤之、筆名子任、曾用名李德勝,他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主席、偉大的軍事家、思想家、革命家、詩人,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之一,於1893年12月26日出生於湖南湘潭韶山衝一個農民家庭。少年時就寫下了“孩兒此次出鄉關,不成功業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的著名詩句。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毛澤東參加湖南起義的新軍。1913至1918年間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學習。1919年毛澤東在在長沙創辦《湘江評論》,1920年發起組織新民學會和俄羅斯研究會,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同年,在湖南創建了共產主義組織。1921年7月,到上海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後被任命為中共湘區委員會書記,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湖南分部主任和湖南省工團聯合會總幹事,領導長沙、安源等地工人運動。
1923年6月,毛澤東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代表大會,在會議中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開始參加中央領導工作,1924年參與幫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的活動。在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執行委員,任宣傳部代理部長。1926年在廣州主辦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同年11月至上海擔任中共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書記。1927年至武漢任全國農民協會總幹事,主持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在此期間先後發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明確提出無產階級領導權和依靠農民同盟進行革命的主張,批評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
建立革命武裝和發展農村革命根據地國共合作全麵破裂後,中共中央於1927年8月7日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毛澤東在會上提出“槍杆子裏麵出政權”的著名論斷,當選為臨時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會後到湘贛邊發動和領導秋收起義,建立工農革命軍第1師,後率部上井岡山,發動土地革命,建立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1928年4月,朱德、陳毅的南昌起義軍餘部與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師,組成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毛澤東任黨代表。同年5月,當選為特委書記,後任中共第四軍前敵委員會書記。6月,在中共六大上被選為中央委員。在此期間的革命實踐中,毛澤東認真總結了經驗教訓,先後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創造性地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戰略思想,開辟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唯一正確的道路,這標誌著毛澤東思想已經開始形成了。
1930年8月,毛澤東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麵軍前委書記兼總政治委員。1931年任中共中央蘇區中央局委員,代理書記,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兼總政治部主任。同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毛澤東當選為主席,毛主席的稱呼正是從此開始。從1930年12月到1933年2月,毛澤東同朱德領導紅一方麵軍先後粉碎了國民黨的四次大規模的軍事“圍剿”。1933年被補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但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冒險主義卻反對毛澤東關於中國革命和中國革命戰爭的指導方針,他們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以後,把毛澤東排斥於黨和紅軍的領導之外,執行不同的戰略和政策,導致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紅一方麵軍不得不退出蘇區,開始長征。1935年1月,長征途中,在貴州省遵義市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結束了王明“左”傾路線的統治。隨後毛澤東與其戰友又粉碎了張國燾的右傾分裂主義,勝利完成長征。紅一、二、四方麵軍三大主力紅軍在陝北會師,開創了抗日救亡的新局麵。1935年12月,針對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華造成的危機,毛澤東在瓦窯堡會議後作《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策略》的報告,闡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理論和政策。
1936年起毛澤東任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這一職務一直擔任至逝世。毛澤東於1937年寫了《實踐論》、《矛盾論》等哲學著作,將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辯證法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進一步發展了他們的理論。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毛澤東領導人民開展敵後遊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寫了《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等著作,批判了亡國論、速勝論的錯誤思想,指明了爭取抗日戰爭勝利的途徑。1938年11月,為了克服王明的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發表《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問題》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