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人的法度遵循於地,地的法度遵循於天,天的法度遵循於道,道的法度遵循於自然。
第二十六章
·····
原文:
1、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2、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
3、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4、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5、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簡譯:
1、穩重是飄然的根基,寧靜是狂躁的主宰。
2、所以君子每天出行時都帶著輜重。
3、雖有榮華壯觀,他卻安然超脫。
4、然而有的大國君主,隻知滿足自身而輕天下社稷。
5、輕浮就會失去根本,驕躁就會失去君位。
第二十七章
·····
原文:
1、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2、是以聖人,恒善救人,故無棄人。
3、恒善救物,故無棄物。
4、是謂襲明。
5、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6、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簡譯:
1、善道者的行動不會留下痕跡,善道者的言談不會留下話柄,善道者的算術不用籌碼工具,善道者的屏蔽無需閂杠也無法打開,善道者的約束不用繩索也無法解脫。
2、因此聖人,保持以善道拯救世人,所以沒有人被遺棄。
3、保持以善道拯救萬物,所以沒有物被遺棄。
4、這就叫承襲傳遞光明。
5、所以善道者,是不善道者的老師,不善道者,是善道者的資源。
6、不尊重這樣的老師,不愛惜這樣的資源,雖有智慧卻身在迷中。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奧妙啊。
第二十八章
·····
原文:
1、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2、為天下溪,恒德不離,複歸於嬰兒。
3、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4、為天下式,恒德不忒,複歸於無極。
5、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穀。
6、為天下穀,恒德乃足,複歸於樸。
7、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8、故,大智不割。
簡譯:
1、知道陽剛的雄健,安守陰柔的雌順,彙集天下的溪流。
2、彙集天下的溪流,自然之德與其同在,複歸於嬰兒的無暇。
3、知道光明的前景,凝守黑暗的過程,印證天下的真理。
4、印證天下的真理,自然之德至誠不移,複歸於無極的狀態。
5、知道榮耀的珍貴,信守羞辱的謙卑,成就天下的包容。
6、成就天下的包容,自然之德充足豐滿,複歸於本源的境界。
7、布施本源則可作為一種信器,聖人使用,則自然成為領袖。
8、如此,至大的智慧與道樸是渾然不可分割的。
第二十九章
·····
原文:
1、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2、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3、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4、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5、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簡譯:
1、將欲望強加於天下萬物,我認為他不會實現自己的理想。
2、天下是神聖的信器,不可能人為的改變一切。
3、人為想改變的必然失敗,人為想持守的必然喪失。
4、因為萬物既有獨行的也有群隨的;既有熱血的也有冷血的;既有強大的也有羸弱的;既有天上飛的也有水中遊的。
5、所以聖人擯棄一切強求的、奢侈的、驕恣的東西。
第三十章
····
原文:
1、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2、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3、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4、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5、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6、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簡譯:
1、以道輔佐政權的人,不靠武力征服天下,依其做事定有好報。
2、軍隊駐紮之處,田地荒蕪雜草叢生。
3、戰役結束之後,必定帶來凶災之年。
4、善道者把握的結果會適可而止,無須用武力去強硬獲取勝利。
5、達到目的不要自誇自大,不要盲目自負,不要驕傲自滿,不要認為這是應該的,不要肆意逞強。
6、如果強行壯盛則會加速萬物的衰老,這是不符合大道規律的,不遵從大道規律則會過早衰亡。
第三十一章
·····
原文:
1、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2、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3、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4、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5、銛襲為上,勝而不美。
6、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7、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誌於天下。
8、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9、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
10、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
11、戰勝,以喪禮處之。
簡譯:
1、最好的軍隊,是國家預防不測的機器。
2、物欲橫流或許難免交惡,所以有道者不會處於無備之中。
3、君子安居時貴在培養戰鬥意誌,而在戰爭中則應該貴在冷靜。
4、軍隊,是國家預防不測的機器,不是君子一個人的機器,隻有在不得已時才能使用。
5、依仗鋒利的兵器偷襲為上,即使是贏得勝利也不光彩。
6、而喜歡用這種戰術贏得勝利的人,往往是樂於殺人的劊子手。
7、一個樂於殺人的劊子手,是不可能實現統一天下的誌向的。
8、穩操勝卷的戰役需要勇猛,前途未卜的戰役需要冷靜。
9、偏將軍的使用應當側重勇猛,上將軍的使用應當側重冷靜。
10、要激發戰士處於視死如歸的狀態,鼓勵戰士多殺敵人,以哀兵的心態去感動他們。
11、贏得戰爭的勝利之後,以辦喪事的禮節來慶祝勝利。
第三十二章
·····
原文:
1、道,恒無名。
2、樸雖小,天下莫能臣。
3、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4、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5、始製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
6、知止,所以不殆。
7、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簡譯:
1、道,永遠不顯露其名份。
2、本源雖然微小,卻能臣服天下。
3、王侯若能持守他,萬物會自動歸順。
4、天地之氣相合以降甘露,無人分配自然均勻。
5、萬物開始有秩序就有了名份,既有了名份,人就應該知道自己不可逾越的限度。
6、知道人的限度而及時止步,就可以平安無患了。
7、譬如道引導天下萬民歸向自己,就好像河川疏導諸水流向大海。
第三十三章
·····
原文: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3、知足者富。
4、強行者有誌,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簡譯:
1、知人長短者智慧,自知優劣者通明。
2、勝人者外顯勢力,自勝者內心超強。
3、知足者富有。
4、內心強大的踐行者有誌,不失其誌向的所有者久,心死而精神不亡者壽。
第三十四章
·····
原文:
1、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
2、恃之以生,作而不辭,功成不名有。
3、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
4、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於大。
5、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簡譯:
1、大道泛宏的能量啊,足可以左右萬物。
2、恃待眾生,而不自誇自詡,自然成功而不彰明昭著。
3、護蔭萬物,不以主宰自居,可以說微不足道。
4、當萬物都依附歸向他時,他仍然不以主宰自居,可以說名份巨大。
5、所以聖人始終不自以為大,這就成就了他的偉大。
第三十五章
·····
原文:
1、執大象,天下往。
2、往而不害,安、平、泰。
3、樂與餌,過客止。
4、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5、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簡譯:
1、秉持大道自然之象,是天下人向往的地方。
2、去那裏不會遇到傷害,反而得享安詳、平和、舒泰的生活。
3、美妙的音樂與可口的佳宴,常使匆匆過客們沉溺不前。
4、當大道用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的時候,就平淡無味了。
5、看起來滄海一粟,聽起來微不足道,用起來受益無窮。
第三十六章
·····
原文:
1、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2、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3、將欲廢之,必固興之。
4、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5、是謂微明。
6、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簡譯:
1、將要收斂的,必是張之過度的。
2、將要削弱的,必是強大過頭的。
3、將要廢棄的,必是興起過旺的。
4、將要奪取的,必是被迫給予的。
5、這些道理微妙而簡明。
6、柔弱勝剛強的奧妙,猶如魚兒離不開水,國家的銳利法器也是不可以示人的。
第三十七章
·····
原文:
1、道,恒無為,而無不為。
2、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3、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4、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
5、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簡譯:
1、道,永遠是無為的,因而無所不能。
2、王侯若能持守道的境界,萬物將自然被感化。
3、在接受感化的過程中如果私欲發作,我便利用本源的道樸之器來安鎮。
4、鎮定於本源的道樸,欲望亦將逐漸斷絕。
5、斷絕欲望的心是平靜的,天下便自然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