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2016年8月15日(2 / 3)

6、這應該是無狀態之狀態,無物象之物象,這就是似無似有的恍惚。

7、往前追溯不知何時開始,往後跟隨不知何時結束。

8、掌握上古的自然之道,以駕禦今天的生命之有,以感知上古的來龍去脈,這就是自然之道的綱紀。

第十五章

····

原文:

1、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2、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3、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

4、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5、保此道不欲盈。

6、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簡譯:

1、古時以善為道的修行者,微妙之處來自玄修的通達,深不可識。

2、由於深不可識,隻好勉強形容。

3、審慎啊如履薄冰;警惕啊怕擾四鄰;虔誠啊恭敬如賓;和順啊渙然冰釋;敦厚啊猶如素樸;曠達啊虛懷若穀;混沌啊似濁不清。

4、誰能將混濁篤定使之徐徐清澈?誰能將僵死啟動使之徐徐複生?

5、保此善道者沒有欲望彰顯自己道行的盈滿。

6、唯有不彰顯自己的盈滿,才能在凋敝消耗中汲取新生的能量。

第十六章

····

原文:

1、至虛極,守靜篤。

2、萬物旁作,吾以觀其複。

3、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

4、歸根曰靜,靜曰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

5、不知常,忘作凶。

6、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簡譯:

1、修道進入虛無至極的意境,安守寧靜氣定神閑。

2、萬物在時空的隧道中行進,我可以反複觀察它們的循環。

3、天地萬物芸芸眾生,各自都要歸於它們的結果。

4、看到結果可以說是靜的作用,隻有靜才能了解生命的真諦,生命的真諦就是發展的規律,了解發展的規律才算通曉明白。

5、如果不知道發展規律,妄作非為自然帶來凶險。

6、知道發展規律才能包容一切,包容一切才能公正豁達,公正豁達才能完整周全,完整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就是遵循大道,遵循大道才能長治久安,終身都不會感覺到不妥。

第十七章

····

原文:

1、太上,不知有之。

2、其次,親而譽之。

3、其次,畏之。

4、其次,侮之。

5、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猶兮其貴言。

6、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簡譯:

1、最高明的,以無形的意念力讓人感從。

2、次一等的,以美譽的親和力使人隨從。

3、次一等的,以持有的威懾力令人順從。

4、次一等的,以下流的控製力逼人屈從。

5、信力不足的,自然有不信他的,尤其是那些將語言的力量看得過重的。

6、成就天下大業之後,百姓都會說“我們成就這樣的人是自然的”。

第十八章

····

原文:

1、大道廢,有仁義。

2、智慧出,有大偽。

3、六親不和,有孝慈。

4、國家昏亂,有忠臣。

簡譯:

1、大道廢棄了,才出現仁義。

2、智慧出來了,才伴有大偽。

3、六親不和了,才大講孝慈。

4、國家昏亂了,才呼喚忠臣。

第十九章

····

原文:

1、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2、絕仁棄義,民複孝慈;

3、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4、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另有所屬:

5、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簡譯:

1、絕棄聖智的虛名,民眾利好提升百倍;

2、絕棄仁義的渲染,人民複歸自然孝慈;

3、絕棄巧利的行為,盜賊無有可乘之機。

4、達此三絕者超越了文字表述的不足,所以另有歸納:

5、隻有秉承外表簡素內心純樸,不斷減少私心降低欲望的人,才能真正領悟絕棄學識的無憂境界。

第二十章

····

原文:

1、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2、荒兮,其未央哉。

3、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4、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

5、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6、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7、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8、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

9、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簡譯:

1、誠受與迎合,區別在哪裏?美因與惡果,相背在何處?人所敬畏的,不敬畏行嗎?

2、心田若是荒了,就不能安定靈魂的歸屬。

3、眾人都喜歡表麵形式上的熙然,如組織盛大的祭祀活動,如春風得意般登上歡樂的舞台。

4、我們獨似一潭清水澄澈不興,心境混沌的像初生嬰兒般的天真,隨遇而安啊,好象無所謂自己的歸宿。

5、眾人都願意追逐於多餘的欲望,我們卻好象遺失了貪婪的包袱。我們憨厚若愚的心靈啊,混沌而無暇。

6、世俗之人昭然若示,我們卻昏然庸陋。世俗之人明察秋毫,我們卻呆悶混飩。

7、恬淡啊象深邃無際的海,飄逸啊象無拘無束的風。

8、眾人皆有自己的專長,而我們卻顯得冥頑而且鄙嗇。

9、我們尤其異於常人的可貴之處,就是吸取哺育萬物的母能量。

第二十一章

·····

原文:

1、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2、道之為物,唯恍唯惚。

3、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4、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5、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6、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7、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說眾甫。

8、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簡譯:

1、通透之德可以包容一切,但唯有道方能被認從。

2、道作為未知的事物規律,隻能以恍惚的形式存在。

3、在這種亦真亦幻的意境中,能看到萬物的景象。

4、在這種似有似無的意境中,能感知萬物的本性。

5、意識深遠冥滅自性,就能把握其中的精華。

6、其精華的真實程度毋庸置疑,這就是你確信無疑的感悟。

7、從古至今,這種悟道的方法就沒有失去過,用它可以了解眾生萬物的規律。

8、我何以知道眾生萬物的規律?就是用這種方法感悟的。

第二十二章

·····

原文:

1、曲則全,枉則直。

2、窪則盈,敝則新。

3、少則得,多則惑。

4、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5、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6、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7、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簡譯:

1、曲境完美周全,矯枉難免過正。

2、低窪容易盈滿,謙敝以得新生。

3、少思便於獲得,多慮必然迷惑。

4、所以聖人與道合一,為天下人的榜樣。

5、沒有自己的成見,所以看得分明;沒有自己的是非,所以善意昭彰;不求自己的榮耀,所以大功告成;不誇自己的能力,所以統領天下。

6、正因為他與世無爭,所以天下反而沒人與他相爭。

7、古人說“曲境完美周全”者,怎麼會是虛言呢?誠信此道者天下將歸屬他。

第二十三章

·····

原文:

1、希言自然。

2、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3、孰為此者?天地。

4、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5、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6、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

7、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

8、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9、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簡譯:

1、少言幾句自然吧。

2、狂風刮不過清晨,暴雨下不了整天。

3、興起風雨的是誰呢?是天地。

4、天地尚不能始終如一,何況人呢?

5、所以,立誌於道的人就要認同道的意義,立誌於德的人就要認同德的意義,立誌於施舍的人就要認同施舍的意義。

6、認同道的意義者,道的群體歡迎他;

7、認同德的意義者,德的群體歡迎他;

8、認同施舍的意義者,施舍的群體歡迎他。

9、信念不足的人啊,自然有人懷疑啊。

第二十四章

·····

原文:

1、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2、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3、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

4、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簡譯:

1、腳不粘地不曉立者感受,騎人肩膀不知行者甘苦。

2、成見在心豈能明白事理,是非顛倒無法彰顯善意,追求榮耀往往無功而返,自誇自得難以勝任領袖。

3、有人宣揚的道理,說節食是胖子贅肉形成的根源。

4、物欲橫流或派生惡念,所以有道者自處絕不如此。

第二十五章

·····

原文:

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2、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3、可以為天地母。

4、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5、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6、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7、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簡譯:

1、有一種物質混然而成,先於天地而產生。

2、寂靜啊,空虛啊!獨立自在永不改變,周而複行永不懈怠。

3、稱得上是天地萬物的本源。

4、我不知如何稱謂他,姑且賜字為“道”,勉強起名叫“大”。

5、“大”的特征,在時間上無限飛逝,在空間上無邊無際,在運動中周而複始。

6、所以不僅道有大的特征,天有大的特征,地有大的特征,人也有大的特征。

7、宇宙中四類有大的特征,而人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