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讓陸地上的農業作物“下海”,這是不是一個優秀的突破路線呢?那些涉足的海洋、農業生物學家都搖了搖頭。首先,相比於肥沃的農田,海洋天生有著超高鹽度、極高水分、天氣環境不如陸地、災害高發、養分卻極度貧瘠等先天短板,讓它們活在海裏,首先就要比陸地上的同類起點短了一大截,更不用說“海洋沙漠”的存在,連海洋生物自己都難以生存的地方,這些從陸地上遠道而來的“異鄉人”要活下去得需要多少科研人員的努力?
困難重重,卻難不倒有著先進技術加持的科學家們。終於,在數個國家頂尖大學的聯合研發中,一種依靠加基因技術為核心研發的單細胞藻類被培育了出來,聲稱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並不像海帶一樣知根水底,這種作物是漂浮在水麵的,準確的來說,是水麵或者水麵以下數十厘米內的水域生活的,和因為水體富營養化產生的赤潮有點相似,但,對人類有益的地方這個角度去看,卻大不相同。
就作為生物的角度來說,它們完全適應於這顆星球所有的鹽水/淡水水域,不管是炎熱如五十度的氣溫還是兩級接近於冰點的浮冰水域。再者,它們生長周期短、繁殖能力高、生命力頑強、產效高,在營養高、人工精心培育的海洋農田裏,它們有著相同時間內不輸於地上任何一種作物的食物脫水淨產生量,即便貧瘠缺乏光合、環境惡劣沒有管理的地方,竟然也能檢測出相應的產量,令人驚奇。不僅如此、因為基本和原物形狀相差甚大、科學家又讓它產生少量影響口感,卻可以在作物死亡後迅速分解的成分,這又使得沒有一種天然的生物消費者願意食用這些藻類。——你說會不會因為沒有天敵而填滿了整個星球?這就是杞人憂天了,研發出這種作物的同時,科研人員也研發了一種可以被不斷改良的有機製劑,水域中輕輕一點這種作物就全數迅速死亡,而且無毒的製劑最多存留20天就自然分解幹淨了。
那麼對人類它又有什麼優點呢?簡單說兩條,首先對於種植者,雖然這種藻類是單細胞生物,但在個體之間會形成牢固的結締組織而連成一片,結締與作物本體口感無異而韌性較強,大麵積培育時不容易因為天氣、洋流問題導致減產。研發小組在推出作物的同時還開發了自動管理作物球,投放種苗,定期施肥,采集反饋數據,固定成片的作物甚至自動收獲功能都有添加,相當省時省心。不僅如此,對於食用者來說,,它們可以富含各種人體所需的營養,而且科研人員也在它的基因上留下了可以改變口味的空白,雖然磨成粉末是用來替代主食的,但誰不想吃的東西多一些口味呢?況且研發的科學家摩根?諾曼博士自豪的聲稱,口味不亞於小麥,還是有成長性的!
更令人驚奇的特點是,這些作物之間還有這超脫於同類的“友情”!它們吸收礦物養分的能力極強,但如果一個個體收集了較多的養分,它們竟然可以通過結締向養分少的個體輸送,還是無私的!這也大大降低了施肥難度,但更多的,作為被吃的一方,人類作為捕食者有些地方相形見絀。
地球上不少水域培育這種作物的海洋農場已經建起來了,未來也會越來越多,但是,顯而易見的是,這也並不會讓人類根絕饑餓,原因,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