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更新 新世紀的海洋農業(64)(1 / 2)

就在不遠的過去,批量生產出可以食用作為糧食、具有現實意義的有機物,已經不是生物的專利了。利用日臻成熟的仿生學、自動化科學以及生物化學等領域的重大突破,工廠已經可以工業生產食物,不借助一點點生物細胞的大量新概念食物出現在了人類的貨架和餐桌上,填飽肚子這個基本需求的成本被進一步降低,對於懶蟲們來說也更方便了。同時,令人諷刺的是,雖然看似這是人類擺脫作為生靈褪繭成蝶成為神明的具有裏程碑的一步,但人類因為曆史上繼承下來的悲劇循環和重複的錯誤,並沒有因為這一進步出現什麼本質的變化,戰火仍然如舊不是爆發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人類仍然因為經濟、政治和戰爭的原因遭受著饑餓甚至成為餓殍。人類所有個體的頭頂上仍然懸著達摩克利斯之劍,種種的威脅仍然使得人類走錯一步就要走向無可奈何的滅絕命運。

但無論如何,這進步是巨大的,可以被載入曆史被永遠稱道的,同時,也使得傳統的第一產業遭受著第二產業的嚴重衝擊,低端的種植業受影響最大,這使得大多數種植園主和農民選擇更高一級的市場去碰碰運氣,去宣傳一些聽上去很好聽但毫無科學能夠驗證的特點,徒增一些如同強迫症病發一般毫無必要的培育手法,甚至是虛假宣傳,這讓許多人對於千百年形成的農業從業者憨厚老實的形象蕩然無存,甚至他們不少人也為了存活扔掉了代代相傳的良心。借用一位經濟學家在她的著作裏精妙的比喻“好比礦物質水產生後的天然礦泉水市場”他們亟待變革,但畢竟這個時點的傳統農業,已經身形無比龐大,這種身軀無法完全擠進中高端市場,若不想完蛋最基本的種植業必須打贏這場防守戰。

話雖如此,土地上的傳統農業受到自然條件的限製天生存在,雖然有著加基因技術這一劑良藥,但還不能完全治愈土地農業衰頹的狀態,受製於土地、肥力、天氣、成本等等,那些對於古人來說已經是上天的魔法一般的現代作物,也僅僅能和剛剛出生不久的食物產生工業打個平手,隨著後者技術在白紙上的飛速進步,劣勢已經越來越明顯了。

那麼無土農業麼?確實是一個可以發展的方向,但陸地上的無土農業首先就是如同工廠一般建造設施招募工人,投入原料進行產出,這麼看來甚至和工業的關係更近一些。同時這也說明相較於受製條件更小的工業,雖然技術也在進步,但總體上並沒有能夠勝過它的地方。農業想要防守成功,需要在無土農業的思路上更進一步。

這時,農業科學家看到了大海,作為地球表麵麵積最大的空間,絕大多數區域也並沒有被人類的活動所占用,甚至大麵積的公海和專屬經濟區的概念已經成為人類的共識,也使得政治和法律上的人類主權影響對這種生物再生無汙染的作業相當友好。人類想要把莊稼種在海上,並且如同在陸地上大規模種植糧食作物一般高度工業化自動化、低成本易管理、市場成熟貨物流通暢順等顯要特點也得作為考量的主要因素,才能和農業抗衡,與之共榮,為人類存活和發展作出重要的貢獻。

這可不是什麼嶄新的點子。早在千百年前,人類就有在海裏收獲藻類、種植藻類的成熟經驗,大家不用去多想,就能找到種植海帶(昆布)這一典型的例子。可是,傳統農業的海洋作物種類相較於陸地作物,實在種類匱乏、口味單一、產量有限,成本高難度高,這還不能作為主糧供養人類。而且因為這些客觀條件的限製,嚐試加基因海帶的實驗最終也打不到上麵所述的要求。這是令人喪氣的挫折,這也同時表明,要在海洋農業獲得突破,人類古早的經驗沒有多少用處,得要從零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