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帶來的慘痛代價,不僅僅體現在農業和旅遊創彙的減少。作為地中海沿岸最大的港口和最大的集裝箱集散碼頭,巴塞羅那港是全國最大的綜合性港口,年入港船隻為8000艘(總噸位為4000萬噸),年吞吐量為2000萬噸,進出口貿易占全國的40%以上。土地荒漠化,對巴塞羅那的經濟而言無疑是沉重一擊;對城市的建築和文化影響,則更是難以估量。
荷蘭
阿姆斯特丹
[名片]
災難性質:海水淹沒
劫難程度:★★★★★
行政歸屬:荷蘭首都
總麵積:1815平方公裏
總人口:215.83萬
GDP比重:21.2 %
平均海拔:2米
建城時間:1300年
阿姆斯特丹:漂浮的國土
2009年底,南極科學研究委員會研究報告認為,至2100年,全球海平麵將上升1.4米,濱江沿海地區麵臨大部被淹威脅。而絕大部分土地位於海平麵以下的阿姆斯特丹,勢必難逃此劫。
作為當前荷蘭第一大城市,阿姆斯特丹曆經了從漁村到國際化大都市的發展過程,經曆了輝煌與破壞,以及世界大戰的洗禮,從一定程度上講,她的曆史也是荷蘭曆史的一個縮影。
尋找阿姆斯特丹的發祥蹤跡,可以到中央車站附近的水壩廣場,它被稱為阿姆斯特丹的心髒。大約在1270年,北方臨海民族在這裏建村落、修堤防,開發出城市的雛形。整個20世紀60年代,這裏是全歐洲嬉皮士彙集的地方,現在仍是。
就算對金融不感興趣的朋友也應該去看看阿姆斯特丹證交所,這個位於阿姆斯特丹市內達姆廣場附近的機構,創建於荷蘭帝國時代的1602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證券交易所。透過這家機構,能隱約看到一艘艘往來於波羅的海、北美洲和非洲的荷蘭商船,由此感受到17世紀處於黃金時代的阿姆斯特丹的國際影響力。
遊走在阿姆斯特丹,多達160條的運河將這個城市的水陸、城鄉緊密連接起來,浪漫、親切之感久久不去。
水上漂浮房屋是21世紀阿姆斯特丹最時髦的建築,引領了世界風潮。也許是由於麵朝大海,大海賦予了這個民族驚人的寬容。從文藝複興時期就延續的自由思想,在麵對水患的今天,阿姆斯特丹人充分的能動性被調動起來,設計出了能像船隻一樣漂浮在水麵上,生活便捷的房屋,既應景又實用。
細數阿姆斯特丹的輝煌過往,從最早“海上馬車夫”的金融和商業中心,到文藝複興晚期歐洲書籍印刷業中心,再到19世紀著名印象派畫家凡高的早期居住地,我們可以看到自由精神一直在這些建築裏延續。老城區、新城中心,阿姆斯特丹的興衰足跡就是荷蘭的曆史。
作為荷蘭的首都、第一大城市,阿姆斯特丹平均每年為荷蘭貢獻21%的GDP,它的文化地位更是全歐洲矚目。如此,卻擋不住海平麵上升將淹沒此城的各種預測,南極科學研究委員會發布報告稱,2100年全球海平麵將上升1.4米,屆時,大部分土地位於海平麵以下的阿姆斯特丹,必定難逃此劫了。
鹿特丹
[名片]
災難性質:海水淹沒
劫難程度:★★★★★
行政歸屬:荷蘭南荷蘭省
總麵積:319平方公裏
總人口:584046
GDP比重:7%
平均海拔:-1米
建城時間:1340年擁有城市自治權
鹿特丹:桂冠沉海
風車汲水、鬱金香王國,曾經引得世界嫉妒的荷蘭,因為未來海平麵上升身陷被淹第一線。超過一半的海平麵國土和居民,泅渡無門。
荷蘭前總理德波爾曾幽默地說過,如果你把一個手指肚按在世界地圖上歐洲西北部,荷蘭就會從你的視線中消失。就是這麼一個國民生產總值遠低於英、法、意的小國,卻是中國在歐洲的第二大貿易夥伴,鹿特丹港對此居功至偉。
鹿特丹港是除了風車之外,荷蘭必對外人翹大拇指的地方。通過鹿特丹港,歐美和東方商人可以方便地進入歐盟3.5億消費者的大市場,而不僅僅是荷蘭1620萬人的市場。從鹿特丹港進口的貨物中有75%—80%都是供應給其他歐洲國家,特別是鄰國——世界第二大貿易國德國。常年統計顯示,德國每年通過鹿特丹港從海路進口的貨物,比通過德國北部的漢堡等三個港口進口的都要多,難怪會有官員笑稱鹿特丹港是德國最大的港口。另外法國、比利時、奧地利等國相當一部分貨物也都是通過鹿特丹港進出口,隻有20%—25%的進口供給荷蘭本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