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世界歎息 (4)(3 / 3)

2007年,IPCC預測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在未來100年將上升1.4—5.8℃。如果實際增溫幅度真的達到或超過5.8℃的上限,格陵蘭冰蓋很可能全部融化,讓全球平均海平麵上升6—7米。兩年後,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AR)發表一份報告,預測稱海平麵上升將使部分城市被海水完全淹沒,倫敦等靠近港口的國際大都市將花費數10億美元加固堤岸,預防海水侵襲。

倫敦,這個與紐約、巴黎和東京並稱為世界四大都市的城市,揚名古今。自18世紀以來,它一直是歐洲的首要金融中心;在英國,倫敦被視為能給英國經濟不斷生出金蛋的鵝,因而享受著慷慨的稅收優惠待遇以及蜻蜓點水式的“風險”監管機製;在布魯塞爾,倫敦已成為歐盟機構在加速實現跨境市場一體化方麵一個不折不扣的盟友。

風光無限的倫敦,之所以有現在的成就,港口和旅遊產業的貢獻舉足輕重。

倫敦作為港口利用,早在公元50年羅馬入侵者建鎮之初就開始了。倫敦港位於英國東南沿海泰晤士河下遊南北兩岸,水資源豐富,順理成章成為整個不列顛群島的物資集散地,而且扼居大西洋航道的要衝,是連接西歐與北美洲的橋梁。自16世紀開始就顯國際大港風範, 19世紀成為世界航運中心、北美和東亞的樞紐。目前倫敦港同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港口有往來,曆史上年貨物吞吐量曾達8000萬噸。

去倫敦旅行,不可錯過的有聖保羅大教堂。這是在17世紀的一場大火後,重建倫敦過程中建起來的,已經成為多災多難的倫敦屢經重建的縮影,是英國人民的精神支柱。圍繞聖保羅大教堂的談資很多:它是世界第二大圓頂教堂,巴洛克風格建築代表,其設計就花了45年心血。這裏,曾經舉辦過英國王子查爾斯的婚禮,這裏有歐洲最大的地下室, 有英國海軍上將納爾遜的墳墓,有1815年打敗拿破侖的威靈頓將軍的墓室。

同樣,坐落在泰晤士河畔的大本鍾,巨大而華麗,堪稱倫敦市的標誌及英國的象征。從1859年為倫敦城報時,至今過去一個半世紀,大本鍾的聲音仍然清晰、動聽地發揮著功能。作為文明的一個支點,倫敦誕生了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語言——英語,這裏的高校和品質社區都是遊客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如果你貪戀這些美景,別忘了帶上雨傘去倫敦。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風影響,倫敦空氣濕潤,多雨霧,陣雨隨時可能襲擊你,秋冬尤甚。加之倫敦處於盆地中央,四麵為丘陵,遇水則積。2007年夏,強降雨持續多日,英國遭遇60年來最嚴重的洪澇災害,其兩大河流泰晤士河和塞文河水位暴漲,超過了1947年以來的最高水位記錄,海爾福德、林肯、牛津等7個郡災情嚴重,造成50萬人被困,1萬多棟房屋被毀。

暴風雨肆虐,這一氣候災害的頻率還有增快的趨勢。聯合國負責人道主義事務的副秘書長霍爾姆斯指出,氣候變化加劇了自然災害的發生,過去近30年來發生的自然災害90%與氣候變化有關。科學家研究在地球持續變暖的情況下,強對流天氣和較大的暴風雨會出現得越來越頻繁。

全球變暖,還將使倫敦周圍的海域水位升高。2007年,IPCC第四次報告預測未來100年,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將上升1.4—5.8℃。一旦實際增溫幅度達到或超過5.8℃的上限,格陵蘭冰蓋很可能全部融化,全球平均海平麵將上升6—7米。

要對抗上升的海平麵,英國不得不加高防洪堤壩。據英國官方2004年公布的統計數據,在過去的20年中,由於泰晤士河的水位隨全球變暖而升高,當地政府機構不得不先後88次加高防洪堤壩,以保障倫敦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據有關方麵估計,在2030年以前,倫敦加高堤壩的頻率會達到30次/年,是目前水平(4次/年)的7倍多。

與此同時,倫敦為抵抗洪水而加固堤壩的投入也會相應增加。2009年,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SCAR)發表一份報告,預測稱倫敦將要拿出數10億美元來完成加固堤岸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