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世界歎息 (3)(1 / 3)

中低緯度、三麵環水,造就了新奧爾良的亞熱帶濕潤氣候,也為它奠定了旅遊之城的基礎。跨過市區北麵的龐恰特雷恩湖,新奧爾良修建了38公裏長的雙道橋梁,據說是世界上第一長的高速公路橋,站在這座橋上,可觀賞大湖的綺麗風光。新奧爾良老城“法國區”、哈雷斯賭場、城市公園、傑克遜廣場等都是較受歡迎的經典場所。據統計,在“卡特裏娜”颶風之前,新奧爾良旅遊業每年為經濟貢獻96億美元,其中約60億美元來自各種大型集會活動。

新奧爾良的社會文化頗多亮點。該城極具音樂傳統,是爵士樂的誕生地。這種音樂從其第一故鄉非洲,經黑人移民帶入世界,並最終在新奧爾良確立了正統地位。基於此,新奧爾良原住民主要是黑人。據美國人口普查,新奧爾良的人口總量中,黑人占據了2/3強。

密西西比河從新奧爾良市流過,城市北麵緊臨龐恰特雷恩湖,所以新奧爾良市區內陸地與水麵之比大約為3∶2.5,平均海拔僅僅1.5米,不少地方低於海平麵,每當河水水位上升的時候,就會出現遊艇在人們頭頂上駛過的奇景。一旦颶風來臨,整城就要經曆浩劫。

自建市以來,新奧爾良水災不斷,最出名的當屬2005年8月的“卡特裏娜”,這次颶風帶來的洪水淹沒了新奧爾良80%以上的麵積,六成以上建築“完全消失”,數千人死亡,僅奧爾良港經濟損失就達2.6億美元,整個地區的損失高達250億美元;此後2008年襲擊墨西哥灣的“古斯塔夫”颶風掃過新奧爾良,極大影響其產糖業、航運運營,有專家測算那次損失也有數十億美元。

這些都不算什麼,真正的災難還在未來。早在2007年,美國多位頂尖科學家就預測,100年內全球海平麵會上升1米,新奧爾良首當其衝,將被淹沒在第一線。2009年,普林斯頓大學的羅伯特·柯普(Robert Kopp)參與的一項研究指出,IPCC對2100年海平麵上升1米的預測過於保守,正確的數字應該是1.4米。該報告直言:屆時,新奧爾良將沉入海底。

目前,由於地球變暖而不斷升高的水位已經讓居民開始擔心“水城”的戲言成真。如果海平麵真的上漲如此快,曆經劫難尚未完全走出重建之路、海拔僅僅1.5米的新奧爾良,無異於“滅頂之災”。

芝加哥

[名片]

災難性質:洪水泛濫、龍卷風襲擊

劫難程度:★★★★★

行政歸屬:美國伊利諾伊州

總麵積:28163.5平方公裏

總人口:978萬

GDP比重:未有更準確數據

平均海拔:179米

建城時間:1837年

芝加哥:被束縛的“美國動脈”

如果氣候持續變暖,令人難忘的百大景點將不複存在。美國阿利桑那大學的學者依據美國地質調查研究的數據,為美國各州沿海地區描繪了海水淹沒的情景。其中,美國“動脈”城市芝加哥榜上有名。

1891年英國作家吉卜林來到芝加哥,他每到一處,都被這座城市的建築、交通、牲畜圈養場和純粹的市井之聲深深吸引。“我邂逅了一座城市——一座真正的城市”,他說,“人們叫它芝加哥。”21世紀的芝加哥仍然如此真實——隻是它不再是全世界的豬肉店(芝加哥別稱豬肉之城),而是自巴比倫人建造空中花園以來世界上最好的公共園林。被譽為全球十大最富裕城市的芝加哥,其天際線是全球十大天際線之一,區內的摩天大樓之多,僅次於紐約,你更想不到的是,當今世界5座最高摩天樓有3座就在這裏。

身居芝加哥的人,最自豪的要屬芝加哥的交通運輸了。擁有美國最大的空運中心和鐵路樞紐,世界上最大的內陸港口,芝加哥贏得了“美國動脈”的殊榮。通過這條動脈,芝加哥將眾多第一輸往世界各地,比如1884年的旱冰鞋、1886年的國際勞動婦女節、1892年的高架鐵道、1893年的爆米花、1955年的麥當勞快餐。

美國人民對芝加哥的厚愛,不亞於紐約,用美國作家諾曼·梅勒的話說:“它也許是美國碩果僅存的偉大城市。”如今,這個最具美國特質的城市,也遭受來自氣候變暖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