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舊金山的中國情緣不斷的,不隻城市的得名,還有1906年4月18日的一次大地震。那天,地麵像雞蛋殼一樣裂開,又像海浪一樣起伏波動;2.8萬棟樓房和3000人就在這輪波動中永遠失去了,還有22萬多人流離失所。災後六天,政府成立一個專門探討如何安置被毀華人小區的委員會,他們打算違背華人的意願,把他們挪出市中心。
結果令人意外,即將覆滅的清帝國居然為她的海外子民撐腰,通過駐華盛頓的使節提出華人有權住在任何他們想住的地方,否則不隻會破壞紫禁城與白宮的關係,還會影響跨太平洋的貿易。於是就有了留存至今的舊金山唐人街。
舊金山地震的百年祭(2006年)至今,舊金山仍然成為華人移民的摯愛,絲毫沒有上次地震的“後遺症”。然而專家們警告:2006年可能是下一次大地震的倒計時開始,因為這一地震最活躍地帶的壓力積聚已達百年。預測未來30年,舊金山灣地區發生7級以上地震的可能性有60%以上,其中最有可能的地帶是在1906年地震後發現的與加利福尼亞海岸線平行的斷層帶,即聖安德裏亞斷帶。
問題是,加州海灣地區的居民有沒有足夠重視科學家的預言?城市原有的百年前地震後形成的自然保護機製,現在正在逐漸減弱;即使新建的措施能減緩地震的危害,那麵對地震之外的海水上漲呢?
2009年,設在美國加州奧克蘭的太平洋研究院發布了一份強調加州居民必須做好準備及應對洪水、侵蝕和其他由於海平麵上升帶來影響的報告,並在它的網站上登出了細化的海岸地圖。根據地圖,我們看到舊金山的機場、舊金山港口以及舊金山灣地帶都在洪水淹沒的範圍之內。
現在,除了行動,人們想不起來還有什麼值得做。舊金山灣保護與發展委員會(BCDC)發起了一項應對海平麵上升的國際設計競賽,就是為了以大眾的智慧,換取可能被淹土地的解救之道。
然而,同時麵臨隨時可能發生的強烈地震,以及緩慢滲透的海水,這座700萬人生活的大城市,很難說有十足的信心。一旦災難再次發生,舊金山這次恐怕就輸不起了。
新奧爾良
[名片]
災難性質:海水淹沒、颶風侵襲
劫難程度:★★★★☆
行政歸屬:美國路易斯安那州
總麵積:950平方公裏
總人口:118萬
GDP比重:0.57%(2007年數值:796億美元/139800億美元)
平均海拔:1.5米
建城時間:1718年
新奧爾良:生命若僅餘90年
2009年,普林斯頓大學的羅伯特·柯普(Robert Kopp)參與的一項研究指出,IPCC對2100年海平麵上升1米的預測過於保守,正確的數字應該是1.4米。該報告直言:屆時,新奧爾良將沉入海底。
1718年,法國殖民者吉恩·巴普堤斯在位於美國南部密西西比河口、墨西哥灣和龐恰特雷恩湖之間劃出一塊殖民地,就是今天的新奧爾良——新奧爾良市是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最大的城市,也是美國僅次於紐約的第二大港城。新奧爾良全市麵積近950平方公裏,市區人口50萬,大新奧爾良區人口118萬。
作為美國南方的主要工業城市,新奧爾良集中了路易斯安那州1/4的工廠企業。其主要支柱產業包括船運、旅遊業和產糖業等。新奧爾良所在的路易斯安那州南部,是美國重點糖業生產基地,根據美國糖業聯盟數據,該地區包括600個糖類作物種植園,每年為美國國庫輸入5億美元的貢獻。新奧爾良的港口條件為其船運業發展提供了極大方便:新奧爾良港是僅次於紐約港的美國第二大港,年吞吐量均在1億噸左右,居全國各港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