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流浪都市(1 / 2)

五月的驕陽毫不謙遜的潑灑著烈焰。四周的熱浪一陣緊似一陣的向李曉斌身上襲來。最要命的是他口渴的直冒火,仿佛要幾桶水才能壓住口中的青煙。李曉斌幹涸的嘴唇不停的蠕動,手不由自主的伸向衣兜:口袋隻有25元錢。他苦笑了一下,想到了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而自己這是連孔乙己都不如。人家好歹還是個秀才,還能教人茴香豆的“茴”如何寫而自己在這茫茫都市,自己又算什麼呢?想到老師常常教導要做國家棟梁之才,而現在是自身難保,李曉斌禁不住對自己暗暗發笑:自己原來是個什麼也不是的可憐蟲!好歹自己還有25元,解渴要緊。要了瓶可口可樂,一仰脖子,喝了個精光。趁著涼意,李曉斌強打精神往前走,那裏人多就往哪走。他不知道下一個地是哪裏,也不知道自己將要走向哪裏。順著人流,李曉斌來到一個足有幾百級的台階下,原來到了中山陵。中山陵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的陵寢。李曉斌花了一元錢在地攤買了一本小冊子------他現在是連餓帶渴,舉步維艱。隻好在書上參觀中山陵:中山陵是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它坐落在江蘇省南京市東郊鍾山東峰小茅山的南麓,西鄰明孝陵,東毗靈穀寺,整個建築群依山勢而層層上升,氣勢宏偉。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鍾山的遺願,靈樞暫停放在北京香山碧雲寺內,並決定在南京鍾山修建他的陵墓。中山陵由陵墓樣稿得獎者、著名建築師呂彥直設計施工。整個墓區平麵形如大鍾,鍾的頂為山下半月形廣場,廣場南端的鼎台(現改為中山先生的立像)為大鍾的鍾紐,鍾錘就是半球形的墓室。“鼎”在古代是權力的象征,因此整個大鍾乃含“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陵坐北朝南,傍山而築,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依次為廣場、石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墓室。中山路是原來的迎柩大道,是孫中山先生靈柩南下時走過的路,也是南京第一條柏油馬路,1926年動工,1929年完成。當人們沿著這條參天的林蔭大道來到廣場時,首先看到的是位於墓道南端的三門石牌坊,上刻中山先生手書“博愛”兩字。牌坊這類建築在功能上主要是用來歌功頌德的。“博愛”二字正點出了孫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懷和崇高的理想。石坊前廣場南端孫中山的立像英姿勃勃,擺動的手勢好像正在發表關係國家命運的演說。石坊後是長達375米、寬40米的墓道。前行為陵門,它以青色的琉璃瓦為頂,門額上為孫中山的手跡“天下為公”四個大字。

落日的餘輝照在“天下為公”幾個大字上熠熠生輝。可李曉斌的當務之急是晚上在哪裏安身。望著不遠處的一片綠茵地,李曉斌頓時來了興趣,四周有一片開闊地,不遠處還有一棟高樓,夜深了高樓發出的亮光還能為自己壯膽。確實是個可以棲身的地方。主意一定,他便早早的來到一棵大樹下,占據有利地形。月亮一上樹梢李曉斌就已呼呼入睡。

午夜時分,李曉斌被一陣涼風吹醒。睜開雙眼,大樹旁睡著黑壓壓一大幫人。多數是民工模樣,大包小包的,有的身旁還放著鐵鍬,鐵錘等工具。離他大約20米遠的地方,還有一對青年男女緊緊地摟在一起,身體在急促蠕動,發出一陣陣沉悶的呻吟。雖說李曉斌對男歡女愛之事並沒經曆,倒也耳聞目睹一些。去年有一天下晚自習,小斌和幾個同學到河灘玩,就看到高中有一對男女同學赤身裸體在沙灘上親熱,看到他們居然像沒事一般!對這種事,當然是眼不見為淨,李曉斌捂住了自己的耳朵,過了好久又沉沉的睡去。

又聽到糟雜的人聲。太陽也露出了紅彤彤的臉。不過這樣的大晴天對李曉斌可不是什麼好事,他知道從今天起他就要續寫自己的苦難。

一對對衣著光鮮的情侶,一個個穿金戴銀的闊佬闊少從自己身邊魚貫而過。大概是聞到了自己身上的異味,一個個都捂住了鼻子。也難怪小斌有三天沒洗澡了,自己也聞到了身上的汗臭。有好大一陣,小斌為自己成為環境的汙染者而內疚。不過最要緊的是如何用好身上僅有的十幾元錢,不至於讓自己倒在這炎炎烈日下。李曉斌看到一棟大樓旁有一個水龍頭,馬上跑過去洗了把臉,還把自己汙穢不堪的頭發整理整理幹淨,他知道形象在這大都市有多麼重要。他不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人繞著他走,他覺得自己很委屈,自己除了身上汗臭以外其他各項指標都因該是合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