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周禮》說,戰國時的弩有4種:夾弩和庾弩較輕便,射程遠、發射速度快,通常用於攻守城堡;唐弩、大弩是強弩,射程較遠,但發射速度慢,通常用於車戰野戰。漢化的弩有用臂拉開的臂張弩和用腳踏開的蹶張弩兩種,漢文帝時與匈奴人作戰,多次使用弩,以少勝多,發揮了很大作用。這時的大弩射程可達千米之外,並且命中率很高。諸葛亮在成都革新弩機,製成一種稱為元弩的連發弩,連發弩的弩槽一次可放進10支箭,由一個孔向外發射,扣一下扳機就射出一支箭,槽裏的箭隨即落下一支,再上弦、再發射、再下落,半自動完成一係列程序,極大地提高了弩的發射速度,但射程較近,殺傷力小,所以沒有推廣開。晉代仍用大弩,稱“萬鈞神弩”。唐代的弩分臂張弩、角弓弩、木車弩、大木車弩、竹竿弩、大竹竿弩和伏遠弩7種,其中大木車弩弓長達12尺,發射時須用絞車拉弓,箭射出時聲音如同雷鳴,一次能發7支箭,射程達700步。

宋代的弩有踏張弩和床弩兩種,其中床弩最為盛行。雙弓床弩前後各一弓,張開時需要7個人用絞車拉開,射程150步;三弓床弩是前兩弓後一弓,大的須70人拉開,小的也需20—30人拉開,有的射程可達700步,最遠射1.5公裏。

但這種床弩太不靈便,所以到南宋便不再用,較多地使用踏張弩了。當時韓世忠發明了一種克敵踏張弩,百步之外可穿透盔甲。元人滅宋後搜羅製弓匠人,研造大型的神風弩。明朝初年造腳踏弩、神臂弓弩,又造有輕型的蹶張弩、腰開弩、窩弩、雙飛弩。明末以後,弩的使用減少,清朝軍隊已經不用弩了。

9.箭

弓弩使用的箭,古代稱作矢。開始隻是一根平直的竹棍或樹枝,後來用尖硬的石塊或骨、貝作箭頭,稱作箭鏃,增強了穿透力。為了使箭在飛行時保持方向,又在箭杆尾部裝上羽毛,稱作箭羽,這時的箭才定型了。銅鐵出現後,箭鏃改為銅鐵製造。

戰國年間箭的製作技術很完善,箭鏃的形狀很多,用途也分得很細致:弓所使用的有枉矢、殺矢、鐠矢、恒矢,弩使用的有挈矢、鏃矢等,合稱“八矢”。其中枉矢和挈矢可在鏃杆連結之處綁上火球發射,當時稱為火箭。並且已經掌握了比較科學的製造原理,如全箭的重心點在箭杆前部2/5的地方,飛行速度快、射程遠、侵透力最大。漢代用的箭基本上與戰國時期相同,但箭鏃加長,並有了在箭鏃上塗毒藥的毒箭,即用毒藥水浸泡箭鏃,一旦射中敵人身體,輕傷也無可救藥。晉代的箭鏃多用鋼製,穿透力很強。唐代箭鏃仍用鋼製,並分為射獵用的竹箭木箭,戰鬥用的兵箭弩箭等種類,弩箭箭鏃長達7寸,以鐵葉或皮革作箭羽,可更準確地保持飛行方向。

宋代的箭有戰鬥用的點鋼箭、鐵骨麗錐箭、鳥龍鐵脊箭和火箭;教練專用的木樸頭箭;發信號用的鳴骨高、鳴鈴飛號箭等。元代有響箭、鯢骨箭、批針箭。明朝箭鏃根據射人、射馬和演習等不同用場,設計不同的樣式,並有用手或竹筒發射的小型鞭箭、袖箭、筒子箭,技術高的可擲出30步遠。清代的箭有尖形的梅箭、棱形的钅比箭,都是用樺木或柳木做竿,長3尺,鏃鏈長3寸。

10.霹靂火球

霹靂火球是用約2寸粗的竹竿為軸,用碎薄瓷片30片,與3斤火藥混合包裹住竹竿,成一球形,兩頭各留出一寸長的竹竿,外麵塗上麻皮、瀝青合成的麵料。

使用時也是用燒紅的烙錐將球錐透,爆發火焰熏灼敵人。這種火球主要用在守城時,從城頭向下投拋,熏阻攻城的敵兵。

11.西瓜炮

西瓜炮又稱皮炮,也是用於守城。西瓜炮的外殼是用20層堅實的紙做成的,再包兩層麻布,內裝火藥,放入小蒺藜100—200粒,帶有細毛鉤的火老鼠50隻,頂端安4根引信。用的時候點燃引信,拋落敵群中,紙殼炸碎之後,蒺藜、火老鼠遍地散布,有燒傷,炸傷和阻礙敵軍人馬的作用。

12.毒藥噴筒

毒藥噴筒是最常用的噴筒類火器之一。它用直徑2寸、長2尺的圓竹筒,外麵以細繩纏緊,在筒的下端安上5尺長的竹柄。裝藥時先放燒燃性的慢藥,次下發射性的噴藥,後放含砒霜的藥餅,一枚一層,共裝5層。發射藥裝配的多少是根據竹筒的粗細而定的,有時可噴射火焰數十丈,藥餅碰上船帆或帳篷等目標可迅速引燃,並使附近的敵人中煙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