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最常用的長柄刀有7種形式,分別為屈刀、偃月刀、眉尖刀、鳳嘴刀、筆刀、掉刀和戟刀,前5種為單刃刀,掉刀兩麵有刃。元代以後,長刀在作戰中逐漸少用,明代隻有偃月刀和鉤鐮刀兩種,但隻是鉤鐮刀用於實際作戰,偃月刀隻是操練比武時使用。清代的滿人蒙人軍士已不用長刀,隻漢人軍隊使用。在漢人組成的綠營兵中挑刀、偃月刀、寬刃大刀、片刀、虎牙刀等。不過,即使在漢軍中也屬於次要兵器,並且刀的形製也比以前簡化了。

6.劍

劍是古代士兵近距離作戰的重要兵器,可刺擊可砍殺。最早的劍為銅製,大約是由矛頭演變而來的,矛身扁平細長,末端尖銳,兩麵有刃。

西周時代的貴族大都佩帶銅劍,對劍的形狀裝飾極為講究。有的劍柄鑲嵌金銀玉石,雕刻文飾,很是精美。據《周禮》說,周代還按照人的身長規定了佩劍的規格:上製長3尺,重3.12斤;中製長2.5尺,重2.14斤;下製長2尺,重2.1斤。據出土的周代佩劍看,一般為20—40厘米,最短的僅17.5厘米,多是青銅製造。由於質地較脆易折,隻是作為佩飾,一般不投入戰鬥。

春秋以後,隨著鐵的使用技術提高,鐵劍開始出現,但仍是銅、錫、鐵合金劍為主,仍然是傳統的青銅劍。據化驗,這個時期的青銅劍兩刃含錫量高,堅硬;中脊含鉛,韌性強。這種劍的抗震性強,可以加細加長了。著名的越王勾踐用的劍,出土時仍完好如新,光彩照人,鋒刃銳利,劍身布滿菱形暗紋,是青銅製造的,並且含有少量的鎳。這已經不是單純的佩劍,已經具有實際殺傷力了。這時,已經有了鐵鋼劍,質量更高。由於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頻繁,所需劍之類的兵器很多,鋼鐵少,仍然是鐵劍銅劍並用。據說,當時有名的寶劍有銅有鐵,名號有幹將、莫邪、湛盧、魚腸、太阿、龍泉等,並且劍身逐漸加長,長達1.4米,秦代以後的劍都是長劍,並且以鐵劍為主了。

據說在漢代從皇帝到百官都有佩劍,士兵以長劍作為重要兵器。但將士們在實際作戰中發現,劍雖然兩麵有刃,在砍殺功能和堅韌度上都不如單麵有刃的刀。晉代以後,劍不再作為主要兵器,或作為輔助兵器,或作為防身兵器和佩飾之物了。

唐代的劍紋飾美麗,宋代的劍粗短厚背,元明清時期的劍日趨精巧美觀,已經以刃長8寸,柄長3—4寸的短劍為主了。

7.弓

原始時代的人狩獵時用石塊、木棒向獵物投擊,投的距離有限,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將樹枝彎起來用繩索繃緊,用削尖頭的木棒架在繃緊的繩上,利用繩的彈力將木棒射出,這便是弓箭的雛形。弓箭能在遠距離上射殺敵人,這是戈矛之類的兵器所不及的,一直是曆代軍士的必備常用兵器。

在製弓技術上,春秋時代已有一套完整的經驗,選材、程序和規格都有一套規定,據說做一張好弓需要3年才能完成。

並按用途和大小分成若幹種類,如王弓、弧弓用於守城和車戰,夾弓、庾弓用於田野作戰或狩獵,唐弓、大弓用於習射。最大的弓長6.6尺,中等的長6.3尺,小弓長6尺。秦漢時的弓都鑲有銅飾或玉飾,非常精致美觀。有時還有特大的弓,需要強臂力的人才能拉開。唐代的弓分為4種,長弓為步兵用,角弓為騎兵用,稍弓和格弓是狩獵和皇宮禁衛軍所用,但隻是規格不同。北宋到清初,弓仍是最重要的武器,當時的人說:“弓者,(兵)器之首也。”元代的蒙古兵和清代的八旗兵專精騎射,對弓使用最多。

弓的形製,自先秦以來大致相同,隻是弓的強弱和名稱不同,有時按官員的級別而規定所用弓的不同尺度和紋飾。一般士兵用的弓比較簡單,一種是習射用的。

榆木為杆絲為弦,一種是鹿皮為弦。清中葉川後,弓箭逐漸為火槍代替。

8.弩

弩是弓的一種,在弓臂上安有弩機。

弩機的外形是一個匣子,匣內有掛弦的鉤,鉤的後麵和瞄準的照門相連,照門上刻有距離刻度,匣的下麵有扳機。發射時,先將弓弦向後拉,掛在鉤上,對正目標瞄準,一扣扳機,箭就射出去了。這種弩機的機能和現代槍炮的擊發裝置相同,是拋射兵器的一大進步,據載是戰國時期楚琴氏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