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兵器的射擊距離越來越遠,準確性也大大提高了,這對革新軍服式樣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要廢除鮮豔的外衣和笨重的頭盔,並考慮軍服的偽裝性能,防止重新出現亞曆山大二世時的一則奇聞。那是在1862年,亞力山大二世下達了一道命令,要求統一著裝參加會操。在土耳其炎熱的沙漠地帶穿上這種服裝,舒適實用。然而在滿州戰役中,遠東地區的士兵穿著這種淺色的衣服,在深色地形的反襯下,卻成了敵人最好的靶子。為減少傷亡,軍官們不得不下了一道可笑的命令,要求士兵少洗衣服,以塵土、汗漬作為軍服的偽裝色。
中國有中國特色上第一次軍服改革
戰國時期,中國軍服史上出現了第一次大變革,這就是著名的“胡服騎射”。這次軍服改革的倡導者是趙武靈王。
春秋戰國時期,地處中原地區的趙國,經常受北方匈奴等少數民族的襲擾,趙國軍隊屢吃敗仗。趙武靈王繼位之後,立誌改變這種被動挨打的局麵。他認為,趙國屢吃敗仗的原因,並不是國力薄弱,而是在戰法及服裝上落後於胡人(當時指北方的少數民族)乙胡人從將軍到士兵,人人慣於騎馬射箭,勇猛驃悍,機動靈活;而他們戰時的服裝則是窄袖短袍,長褲革靴,簡便實用,既能禦寒,又便於作戰。可是,趙國的軍隊是以戰車和步兵作戰為主,盔甲與寬袍博帶並穿,行動不便,戰鬥力難以發揮。
趙武靈王深受胡服的啟發,認為要提高戰鬥力,必須進行軍服改革,以適應作戰需要。
趙武靈王提出要全軍上下著胡服、練騎射,這一主張立即遭到了群臣的反對。其中反對最凶的是趙武靈王的叔叔公子成。為了表示對胡服騎射決定的強烈不滿,公子成稱疾不朝。趙武靈王派人去說服他,他卻敘述了一套墨守成規的大道理。在公子成看來,天下唯有中原地區最好,什麼都是盡善盡美,根本不需要再改進,如果著胡服,則是對中原文化和禮儀的蔑視,是萬萬做不得的事情。
由於公子成的威望很高,又是國君的叔叔,他的態度對於推行胡服騎射,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於是,趙武靈王親自登門去說服頑固的叔叔。趙武靈王問道: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至於服裝變了而誌氣丟了,更是無稽之談,吳越等國的服裝與中原不同,不是照樣出了很多有識芝士嗎?一番話,說得公子成心服口服。第二天,公子成親自穿上胡服上朝,聽趙武靈王發布穿胡服的命令。文武百官們一看國君的叔父都穿了胡服,也就沒什麼可說的了,紛紛改穿胡服。
秦漢軍服
秦始皇嬴政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了中國。陝西臨潼秦始皇陵墓發掘出來的秦兵馬俑,再現了二千多年前秦王“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的雄壯軍威。這些披堅執銳的武士形象,是秦朝軍隊將士的真實寫照,其磅礴氣勢,令中外學者無不歎為觀止,被稱之為“世界第八大奇觀”。
秦兵俑共穿七種不同的甲衣,又可分為兩種基本的類型:一種護甲由整片皮革或其它材料製成,上嵌金屬片或犀牛甲片,四周留有闊邊。這種甲為將領穿著。另一種由方形甲片編綴而成。穿時從上套下,並在裏麵襯以戰袍,是普通士兵的裝束。可以看出,秦朝軍服已有明確的職務、等級之分。而將士服裝的區別在當時對於作戰的組織、指揮和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到了西漢時期,隨著煉鐵業的發展,鐵製的武器取代了青銅製的武器,盔和甲也用鐵采製作了。鐵製鎧甲作為軍隊的主要服裝而登上曆史舞台,使皮甲黯然失色。我國考古工作者曾在多處漢代遺址上發掘出許多鐵甲片。經專家考證,那個時代的鐵甲正逐步從粗陋到精致,經曆著一個更新變革的過程。漢代的鐵甲,在古代又成“玄甲”,以與金甲、銅甲相區別。曹操的兒子、魏文帝曹丕有詩曰:“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形容當時軍容之盛。
1968年,在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墓中,出土了一副鐵鎧,共由2859片鐵甲片綴成,經修複後,是一領重達16.85公斤的魚鱗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