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軍隊在長期的戰爭實踐中,也逐步認識到軍服顏色的重要性,一般偏重於使用深顏色的軍服。如宋代提出“古者戎服,上下一律,皆重赤。”就是說軍隊官兵一律穿深紅色的服裝。“上下一律”的用意:一是可以嚴肅軍紀,軍容整齊劃一;二是有利於在戰爭中識別敵我;三是可以在戰場上保護自己的指揮官,不致成為敵人的“眾矢之的”。至於軍服用紅色,其好處是軍服的顏色正好與黑紅色的車輪和塗過牲畜血的戰鼓等軍中器物渾然一色。這樣在戰鬥中即使有人受傷流血,也不容易被旁人看見,避免士兵產生恐懼心理;當然,各個朝代的軍服顏色不一定相同,就是一個朝代也不一定都用同一種顏色。但不論顏色怎麼變化,一般都是以深色為主。
戰爭的教訓,使人們認識到軍服的顏色在軍事上的特殊功能,特別在某些特殊環境中,更有它的奇妙作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單色的橄欖綠色的保護色軍服已被廣泛采用。這種顏色因接近草地和泥土的色彩,所以作戰時很容易隱蔽自己。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又出現了多色變形色塊組成的偽裝迷彩服,這種軍服適合在多種山野草地中偽裝。當時歐美等十多個國家曾在世界許多地區派駐遠征軍,在實戰中用六種顏色組成的偽裝迷彩服,替代了單色的橄欖綠軍服。此後,他們又在六種顏色的染料裏摻進了一些特殊的化學物,可以使這些顏色反射的紅外光波與周圍自然景物的反射能力大致相似,這樣軍服顏色就更接近大自然的色彩環境,以此迷惑敵人的視線。這種特殊的迷彩軍服,在現代的野戰軍中已普遍應用。
綠色軍服的由來
現在,世界上的軍服大多是綠色的。軍服的顏色,為什麼不約而同地向綠色發展呢?
19世紀末,英帝國主義發動了對南非的侵略戰爭。當時,南非有一個叫“布爾”的倔強民族,他們不甘心自己的國土受到外來侵略者的蹂躪,組織起來進行武裝反抗。布爾族參戰的兵力少,與英軍對比約為1:5。布爾人在戰爭初期失利。英軍自恃人多勢眾,驕橫冒進。
布爾人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英軍有一個很大特點,就是都穿紅色軍服。在南非的森林和熱帶草原的綠色背景中,紅色軍服格外顯眼,因而行動容易暴露。布爾人從這裏得到啟發,立即把自己的服裝和槍炮塗成草綠色,以便利用叢林的綠色背景作掩護。這樣一來,布爾人很容易發現英軍,英軍卻不容易發現布爾人;布爾人常常神不知鬼不覺地接近英軍,突然發起攻擊,打得英軍措手不及,而英軍卻找不到攻擊目標。這場戰爭,英軍死傷9萬多人,以慘敗告終。
從此,許多國家的軍隊都把軍服的顏色改成了綠色(草綠、深綠或黃中偏綠)。當然,為了隱蔽偽裝,軍服顏色也不隻是綠色,還有白色、藍色、黃褐色等。
蘇俄軍服史話
“軍服也是一種武器,它是軍人威嚴的標誌,穿上它,無論在嚴寒酷暑和風霜雨雪中,軍人們都不會忘記肩負的使命。”這是蘇聯元帥朱可夫的一名話。
俄國軍隊第一套軍服大約出現在16~17世紀伊萬四世時期。當時,沙竽軍隊身著長長的紅色粗呢大衣,飾白色肩帶,頭戴粗呢帽,腳蹬用毛皮鑲邊的靴子,手持馬刀、火槍等兵器。
彼得一世創建了沙俄第一支常規部隊。到1700年,全俄共有33個團,其中2個團是沙皇竽的近衛軍。這支部隊的軍服式樣為:長大衣(步兵為草綠色,騎兵為蘭色),紅坎肩、長襪、三角帽,軍官胸前佩帶識別標誌。
以後各個時期的軍服,有胸甲騎兵的胸甲護身製服、驃駒兵的短上衣、金屬頭盔、裝飾精美的高筒軍帽等等。19世紀,俄國軍隊出現了肩章,不同的兵種肩章各不相同。龍騎兵、胸甲騎兵、格列那結爾兵(帝俄的一種精兵)就是以不同顏色的肩章、頭盔、鈕扣及帽纓等作為識別標誌的,甚至連坐騎都按毛色分開。製服一般為斜襟,衣領很高,下著燈籠褲,穿靴子。有趣的是,當時的靴子不分左右腳,據說是為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