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章國
佩帶在軍衣領子上的識別標誌。各國軍隊的領章大都為平行四邊形或矩形。領章按其作用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專業勤務領章,僅區別軍兵種和專業勤務,沒有軍銜等級;一種是軍銜領章,既有軍銜等級標誌,又有專業勤務區分。一般在不佩帶肩章時佩帶軍銜領章。領章通常以各種形狀的軍兵種和專業勤務符號、不同數量的杠條和星徽以及不同的顏色來區分軍兵種、專業勤務與軍銜等級。有些國家的軍隊是將金屬星徽或專業勤務符號直接綴釘於軍服領子上,因此也叫領徽或領花。
臂章
臂章一般佩帶在軍衣左袖上臂部位,是表示軍銜等級、專業勤務或部隊番號的標誌。多為盾牌形狀,也有矩形或圓形的。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和新四軍都曾佩帶過臂章。
“東方型”軍銜
前蘇聯的軍銜製度曾在社會主義國家中產生很大影響。目前東歐各國和朝鮮、越南、蒙古、古巴等國,都采用前蘇聯式的軍銜製,故稱之為“東方型”軍銜。我國1955~1965年實行的軍銜製,也屬於這種類型。
“東方型”軍銜一般設元帥、將官、校官、尉官四等:
元帥軍銜的設置,因各國而異。前蘇聯軍隊規模大、編製等級多,軍銜設置比較複雜,規格也很高,僅元帥就設三級:大元帥、元帥和海軍元帥、軍兵種元(主)帥,而軍兵種元帥則與大將同級;朝鮮在大將之上設有大元帥、元帥、次帥三級;波蘭、民主德國、南斯拉夫、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蒙古、古巴等國,都設有元帥一級。而匈牙利、捷克等國,則不設元帥銜,大將為最高軍銜。實際上,元帥作為最高軍銜,除前蘇聯外,其他國家一般是授予最高統帥的榮譽稱號,而並非為軍隊將領設置的軍銜。如南斯拉夫的鐵托、朝鮮的金日成、羅馬尼亞的齊奧塞斯庫等,並未擔任實際軍職,但都是元帥。前蘇聯的大元帥,則是專為斯大林設的。
將官軍銜各國均設四級:大將、上將、中將、少將。與“西方型”軍銜相比,多一級大將,少一級準將,但在西方國家的軍銜對照表中,一般將蘇聯的大將、上將、中將、少將,依次對應為西方國家的上將、中將、少將、準將。
校官軍銜一般均設三級:上校、中校、少校。隻是朝鮮多了一級大校。越南雖然也設大校,但已取消了上校,實際上校官也是三級(大校、中校、少校)。除了朝鮮的大校是對應師級軍官,其他國家的校官一般是對應團、營級軍官的。
尉官均設四級:大尉、上尉、中尉、少尉。“東方型”軍銜尉官雖多一級,但同樣是對應連、排級軍官。大尉軍銜一般授予連長,這與“西方型”軍銜的上尉實際上是同一個等級。
“西方型”軍銜
現在世界上的其他幾種類型的軍銜製,都是從西歐軍銜製演變過來的。目前實行傳統的西歐式軍銜製的,除了西歐諸國外,還有其他各洲的大部分國家,占世界各國總數的80%以上。西歐式軍銜是曆史最久、使用範圍最廣的一種軍銜類型,因此也稱為“傳統型”軍銜。
有人說,西歐式軍銜是軍銜製的“正宗”,也不無道理。相對前蘇聯、東歐等國家實行的“東方型”軍銜而言,西歐式軍銜亦稱為“西方型”軍銜。
現在一般認為,美國軍銜是“西方型”軍銜的代表,這主要是因為美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和北約國家的盟主,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領域的製度在西方國家有一定的影響。但實際上,美國的軍銜製是從英國繼承過來的。確切地說,目前英、法等西歐國家的軍銜製,才真正是“西方型”軍銜的典型。
“西方型”軍銜軍官等級一般設元帥、將官、校官、尉官四等十一級。
元帥:一些較大的國家,大都設有元帥軍銜。如英國、法國、印度、埃及等國。美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正式設立的五星上將銜,等同於西方國家的元帥。其他國家,或因軍隊規模小,或因曆史原因,不設元帥軍銜。如西方經濟大國——聯邦德國,戰後被限製軍備發展規模,以上將為最高軍銜。